题目内容
16.某温带草原生态系统中生活着草、食草昆虫、食虫鸟、青蛙、鼠、蛇和鹰等生物.鼠和食草昆虫以草为食,食草昆虫又被食虫鸟和青蛙所吃,蛇以青蛙和鼠为食,鹰也捕食蛇、鼠和食虫鸟.(1)请你根据题目所述食物关系用箭头把少的二条食物链补画完整.
(2)该图中食物链共4条.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进行着能量和物质循环.能量在沿食物链各个环节的传递过程中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若某种自然原因导致该系统鼠类大发生,短时期内,该系统的蛇和鹰数量会随之增加,而随着上述两种动物数量的增加,鼠类的数量也会随着减少,使生态系统逐渐恢复原样.这表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4)该生态系统的生物部分中有一个重要成分没有画出,这种成分是细菌或真菌,它在生态系统中所起的作用是很重要.
(5)当草原被毒物质污染时,体内有毒物质含量最高的生物是鹰.
(6)假若人们为了一时的经济利益,大量捕杀该系统中的食虫鸟、青蛙和蛇、鹰,就会造成鼠和虫大量繁殖,毁坏森林.上述事例说明人类活动如果不按生态规律办事,就会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造成不良后果.
分析 由我们所学的知识可以知道:(1)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的调节能力.
(4)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即生态平衡.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据此可以解答本题.
解答 解:(1)草原生态系统中生活着草、食草昆虫、食虫鸟、青蛙、鼠、蛇和鹰等生物,鼠和食草昆虫以草为食,食草昆虫又被食虫鸟和青蛙所吃,蛇以青蛙和鼠为食,鹰也捕食蛇、鼠和食虫鸟,根据它们之间的吃与被吃的关系,中间用箭头来连接.如图:
.
(2)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消费者,在该生态系统中草是生产者,而食草昆虫、食虫鸟、青蛙、鼠、蛇和鹰是动物属于消费者,所以图中共有4条食物链:①草→鼠→鹰;②草→鼠→蛇→鹰;③草→食草昆虫→食虫鸟→鹰;④草→食草昆虫→青蛙→蛇→鹰.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进行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流动.能量在沿食物链各个环节的传递过程中逐级递减.
(3)由图和(2)中的食物链可知:该生态系统若鼠类数量大增,短时期内,蛇和鹰数量会随之增加,而草的数量也随之减少.一段时期后,鼠的数量又因蛇和鹰数量增加和草的数量减少而减少,使生态系统逐渐恢复原样.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因素的干扰超过了这种限度时,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4)组成该生态系统的非生物成分有阳光、空气和水,等等;生物成分:由图可知,草属于生产者,鼠、食草昆虫、青蛙、食虫鸟、蛇和鹰属于消费者,没有画出的生物是细菌和真菌属于分解者.细菌和真菌把动植物遗体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这些物质又能被植物吸收和利用,进而制造有机物.
(5)生态系统中的有毒物质会沿食物链不断积累,因此营养级别最高的生物,其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会最多;在该生态系统中鹰所处的营养级别最高,其体内有毒物质的含量会最高.
(6)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就叫生态平衡.这种平衡是动态的.如果食物链或食物网中某一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在该生态系统中,由于食草昆虫(或鼠)被食虫鸟和青蛙(或蛇和鹰)所吃,如果食虫鸟、青蛙(或蛇和鹰)被人类大量捕杀,就会导致食草昆虫(或鼠)因天敌的减少而大量繁殖,就会严重破坏草原植被,从而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因此,人类活动只有尊重生态规律,按照生态系统的规律去办事,才不会破坏生态平衡.
故答案为:
(1)
(2)4;能量;
(3)蛇;鹰;减少;自动调节能力;
(4)细菌或真菌;
(5)鼠;食草昆虫
(6)生态系统.
点评 本题是关于生态系统知识的综合题目,是考试常出现的题型,要熟练理解掌握基础知识,应该很容易做出来.
A. | 猩猩 | B. | 大猩猩 | C. | 长臂猿 | D. | 森林古猿 |
A. | 蝗虫 | B. | 蘑菇 | C. | 蚊子 | D. | 水稻 |
A. | 绝对不用任何农药 | B. | 限量施用少量化学肥料 | ||
C. | 绝对不用任何化肥 | D. | 不施用任何激素 |
①蝌蚪长出后肢
②蝌蚪长出前肢
③受精卵发育成蝌蚪
④蝌蚪发育成青蛙.
A. | ①②③④ | B. | ③①②④ | C. | ③②①④ | D. | ①③②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