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据调查,我国的近视眼发病率高居世界第二位,近视逐渐低龄化,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这引起了人们对学生用眼卫生的高度关注.图1是眼球结构、近视眼成像及矫正原理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分析图1眼球的结构,在不同光亮程度的环境中,眼球会通过调节[
 
]
 
的大小,从而调节进入眼球的光量.物体发出的光线,进入眼球时首先穿过的结构是[
 
]
 
.通过[
 
]
 
的调节作用,物象最终落在[
 
]
 
上,人才能清晰地看到这个物体.
(2)近视眼是由于眼球过度疲劳,造成某些结构变化不能复原.图中,能正确表示近视眼戴眼镜前后成像原理的分别是
 
 

(3)若人的眼球结构完好无损,但是看不见周围的物体,则发生病变的部位可能是
 

(4)汽车司机看见路口红灯立即停车.这一反射过程中能将红灯的刺激转变为神经冲动的是眼球中的[
 
]
 
.从反射形成的过程看,此反射属于
 

(5)注意眼的清洁卫生,不用脏手擦眼睛,不和他人共用毛巾等,可以避免结膜炎、沙眼等传染病的传染,这在传染病预防措施上属于
 
考点:眼球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非条件(简单)反射和条件(复杂)反射,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专题:
分析:图一中眼球的结构名称为:1角膜、2瞳孔、3晶状体、4睫状体、5脉络膜、6虹膜、7视网膜、8视神经.
解答:解:(1)虹膜中央有瞳孔,瞳孔的大小可以调节,能够控制进入眼球内的光线:看强光时瞳孔缩小,看弱光时瞳孔扩大,强光下瞳孔缩小,减少进入眼内的光量,以保护视网膜不受过强的刺激;弱光下瞳孔扩大,增加进入眼内的光量,使视网膜得到足够光的刺激.
视觉形成的过程是: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经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并经晶状体等的折射,最终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置的物像,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接受物像刺激,将物像信息转变成神经冲动,然后通过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2)看近处物体时,必须通过睫状肌的收缩作用,使2晶状体(双凸透镜状)的凸度增加,使近处的物体像能够落在视网膜上,才能看的清楚.长时间的近距离作业,如读书、写字、看电视、玩游戏机等,使眼睛长时间的调节紧张,头部前倾,眼球内不断的充血,眼内压相应的增高,以及眼外肌的紧张和压迫眼球,或者因调节时牵引涡状静脉,妨碍了血液的流通,使巩膜的抵抗力减弱,导致晶状体过度变凸,不能恢复成原状;严重时使眼球的前后径过长,使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眼球壁的最内层)的前方,因此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形成近视.需要佩戴凹透镜进行矫正.
(3)如果眼球结构完整,视神经或者视觉中枢发生病变,仍然可以导致失明的.视神经发生病变使物像的刺激传递不到大脑,视觉中枢发生病变不能形成视觉.
(4)视觉形成的过程是: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经角膜、瞳孔(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并经晶状体的折射,最终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置的物象,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接受物象刺激,将物象信息转变成神经冲动,然后通过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汽车司机看见红灯停车,是对“红灯”这种信号的刺激做出的一种反应,此反射过程中,有大脑皮层的参与,因此属于条件反射.
(5)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有三个: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注意眼的清洁卫生,不用脏手擦眼睛,不和他人共用毛巾等,可以避免结膜炎、沙眼等传染病的感染,这在传染病预防措施上属于切断传染源.
故答案为:(1)2;瞳孔;1;角膜;3;晶状体;7;视网膜
(2)甲;丙
(3)视神经或视觉中枢
(4)7;视网膜;条件反射
(5)切断传播途径
点评:掌握眼球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过程是关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