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8.有关生物变异的问题.(1)生物的变异有些是可遗传的,有些是不可遗传的.可遗传的变异是指生物体能遗传给后代的变异.这是由遗传物质发生变化而引起的.
(2)不可遗传的变异是指生物体在不同环境下产生的变异,这种变异一般只表现在当代而不会遗传下去.
(3)在自然界中,每种生物都有可能产生变异.对于生物自身来说,有的变异有利于生物的生存,如有利变异;有的变异则不利于生物的生存,如不利变异.
(4)地球上的环境是变化多端的,如果生物不发生变异,就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着的生活环境.
分析 (1)按照变异的原因可以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以遗传给后代;仅由环境因素引起的,没有遗传物质的发生改变的变异,是不可遗传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
(2)按照变异对生物是否有利分为有利变异、不利变异.有利变异对生物生存是有利的,不利变异对生物生存是不利的.
解答 解:(1)生物的变异有些是可遗传的,有些是不可遗传的.可遗传的变异是指生物体能遗传给后代的变异.这是由遗传物质发生变化而引起的.
(2)不可遗传的变异是指生物体在不同环境下产生的变异,这种变异一般只表现在当代而不会遗传下去.
(3)在自然界中,每种生物都有可能产生变异.对于生物自身来说,有的变异有利于生物的生存,如有利变异;有的变异则不利于生物的生存,如不利变异.
(4)地球上的环境是变化多端的,如果生物不发生变异,就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着的生活环境.
故答案为:(1)遗传物质
(2)环境
(3)有利变异;不利变异
(4)适应
点评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变异的概念、原因、类型以及变异的意义.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8.实验课上,老师将两张刚刚制好的永久装片和两张写有“洋葱表皮细胞”和“口腔上皮细胞”的标签交给小敏同学,请他借助显微镜将标签贴好.你认为小敏同学贴标签的依据是( )
A. | 有无叶绿体 | B. | 有无细胞壁 | ||
C. | 有无成形的细胞核 | D. | 有无细胞质 |
9.王阿姨感到身体不舒服,到医院进行血常规化验,测得血红蛋白含量为100.5g/L(正常值范围是120g/L--160g/L),他应该注意多吃的食物是( )
A. | 脂肪和钙含量较多的 | B. | 蛋白质和铁含量较多的 | ||
C. | 糖类和铁含量较多的 | D. | 蛋白质和维生素含量较多的 |
3.当人体出现急性炎症时,血液里数量明显增多,并能吞噬病菌的血细胞是( )
A. | 白细胞 | B. | 红细胞 | C. | 血小板 | D. | 血红蛋白 |
10.如果要了解洛江区某校青少年的近视率,主要采用的科学探究方法是( )
A. | 调查法 | B. | 分类法 | C. | 观察法 | D. | 实验法 |
6.为了研究温度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某科技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材料】
某品种小麦种子800粒,培养皿(直径90mm),脱脂棉,自动恒温箱,蒸馏水等.
【实验过程】
①取培养皿6只,在沸水中煮沸一段时间再冷却,编号为A、B、C、D、E、F;将脱脂棉在开水中浸泡后冷却,再平铺在培养皿内.
②挑选600粒种子并随机分成6等份,然后再均匀地摆放在8只培养皿内,盖上盖,放到6只温度不同的自动恒温箱内,每隔一天检查并适时喷水.
③6天后,统计各组培养皿内种子的发芽率.结果记录如下表:
请分析回答:
(1)根据表中数据,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种子的发芽率先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增加,超过了25度后,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减少.
(2)为了使各温度下测试的发芽率更准确,应该补充的实验是进行重复实验,即选择该品种的小麦种子再做1次或多次分组实验.
(3)为了在20~30℃区间找到更准确的促发芽温度,应该补充的实验是在20~30℃之间分别设置5组不同温度即21℃、23℃、25℃、27℃、29℃,重新进行以上实验并测得各组发芽率(简要说出操作方法).
(4)如图是小麦种子萌发成幼苗过程中干重的变化曲线.OB段干重减少是因为小麦种子在萌发过程中,消耗掉了贮存在种子结构中胚乳里的有机物.幼苗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始于图中的B点.
【实验材料】
某品种小麦种子800粒,培养皿(直径90mm),脱脂棉,自动恒温箱,蒸馏水等.
【实验过程】
①取培养皿6只,在沸水中煮沸一段时间再冷却,编号为A、B、C、D、E、F;将脱脂棉在开水中浸泡后冷却,再平铺在培养皿内.
②挑选600粒种子并随机分成6等份,然后再均匀地摆放在8只培养皿内,盖上盖,放到6只温度不同的自动恒温箱内,每隔一天检查并适时喷水.
③6天后,统计各组培养皿内种子的发芽率.结果记录如下表:
组别 | A | B | C | D | E | F |
温度(℃) | 10 | 15 | 20 | 25 | 30 | 35 |
发芽率(%) | 48 | 74 | 82 | 94 | 86 | 75 |
(1)根据表中数据,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种子的发芽率先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增加,超过了25度后,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减少.
(2)为了使各温度下测试的发芽率更准确,应该补充的实验是进行重复实验,即选择该品种的小麦种子再做1次或多次分组实验.
(3)为了在20~30℃区间找到更准确的促发芽温度,应该补充的实验是在20~30℃之间分别设置5组不同温度即21℃、23℃、25℃、27℃、29℃,重新进行以上实验并测得各组发芽率(简要说出操作方法).
(4)如图是小麦种子萌发成幼苗过程中干重的变化曲线.OB段干重减少是因为小麦种子在萌发过程中,消耗掉了贮存在种子结构中胚乳里的有机物.幼苗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始于图中的B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