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小明是个善于思考的同学,他在家中观察饲养的金鱼时,想到一个问题:进入鱼体和流出鱼体的水中,溶解的气体成分有什么变化?为探究这一问题,他设计了如下方案,试分析回答:(提示:溴麝香草酚蓝简称BTB,遇二氧化碳后,BTB溶液的颜色会由蓝色变成黄色.短时间内使用BTB对鱼没有影响.)
步骤 | 烧杯① | 烧杯② |
1 | 加入1 000毫升清水、一条健康的成年金鱼 | 加入1 000毫升清水,但不加入金鱼 |
2 | 在金鱼口前方滴入2﹣3滴BTB溶液,观察流出鳃盖后缘的水的颜色变化情况并记录 | 滴入2﹣3滴BTB溶液,观察水的颜色变化并记录 |
3 | 重复以上实验2次,分析得出结论 |
(1)小明做出的假设是流出鱼体的水中溶解的____增加。
(2)该探究活动的实验变量是____,小明重复多次实验的目的是___。
(3)预测结果是烧杯①中流出鳃盖后缘的水显___色。
(4)小明在实验中轻轻掀起鳃盖,发现鱼鳃是鲜红色的,原因是鳃丝内密布____。
【答案】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 避免偶然性,减少实验误差 黄 毛细血管
【解析】
(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3)溴麝香草酚蓝是一种酸碱指示剂,在碱性溶液中呈蓝色,在酸性溶液中呈黄色。当水中溶有二氧化碳,会形成碳酸,碳酸是一种弱酸。鱼用鳃呼吸,水从鱼口进入、通过鳃时,水中的溶解氧进入鳃丝的血管中,而二氧化碳由鳃丝排放到水中,水中CO2的含量增多。因此,在鱼口上方轻轻滴蓝色BTB溶液,发现从鳃盖后缘流出的溶液变成黄色(注明:BTB指示剂遇二氧化碳由蓝色变黄色)。
(1)鱼用鳃呼吸,水从鱼口进入、通过鳃时,水中的溶解氧进入鳃丝的血管中,而二氧化碳由鳃丝排放到水中,水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因此小明做出的假设是进入鱼体和流出鱼体的水中,流出鱼体的水中溶解的二氧化碳气体增多。
(2)根据烧杯①和烧杯②对照,该探究活动的实验变量是二氧化碳。一次实验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和误差,进行重复实验,取多次实验的平均值,这样可以减少误差,避免偶然性,因此小明重复多次实验的目的是避免偶然性,减少实验误差。
(3)根据溴麝香草酚蓝简称BTB,遇二氧化碳后,BTB溶液的颜色会由蓝色变成黄色。预测结果是烧杯①由蓝色变成黄色,烧杯②蓝色不变成黄色。
(4)鱼的呼吸器官是鳃,是由许多的鳃丝组成的,由于里面含有大量的毛细血管,所以颜色为鲜红色,水由口进入然后经鳃盖后缘流出,当水流经鳃丝时,水中的溶解氧进入鳃丝的血管中,而二氧化碳由鳃丝排放到水中,鳃的这种特点有利于金鱼完成气体交换。
【题目】如果你翻动花园、庭院中的花盆或石块,常常会看到一些身体略扁、长椭圆形、灰褐色或黑色的小动物在爬行,这就是鼠妇,又叫潮虫。当你搬开花盆或石块,鼠妇很快就爬走了。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环境变明亮了吗?某同学对此进行了探究,请你将他探究活动的过程写完整。
(1)提出问题:鼠妇会选择阴暗的环境吗? 作出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制订、实施探究的方案:在铁盘内放上一薄层湿土,一侧盖上不透光的厚纸板,另一侧盖上透明的玻璃板,在铁盘中央处放10只鼠妇,观察鼠妇的行为。这样在盒里就形成了____
和_________两种环境。该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______。 如果在铁盘两侧中央各放1只鼠妇_________(填“能”或“不能”)可以得出准确的结论。
(3)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该同学对上述实验重复了5次,结果如下表。
环境 | 第一次 | 第二次 | 第三次 | 第四次 | 第五次 |
明亮 | 0只 | 1只 | 2只 | 0只 | 2只 |
阴暗 | 10只 | 9只 | 8只 | 10只 | 8只 |
为了使实验结论更准确,应对上述数据作怎样的处理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论:__________________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鼠妇喜欢在_________________的环境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