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5.在温暖、潮湿的地区,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一般比寒冷、干燥的地区要多.影响这一现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A. | 光照和风速 | B. | 人类对环境的影响 | ||
C. | 温度和水分 | D. | 土壤和空气 |
分析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解答 解:在寒冷、干旱地区与温暖、潮湿的地区,不同的主要发生物因素是温度和水分.温暖潮湿的地区,温度适宜、水分充足,适宜生物的生长、繁殖,因此在寒冷、干旱地区,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一般要比温暖、潮湿地区要少,影响这一现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温度和水分.
故选:C.
点评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15.柳树和竹子都属于被子植物,但柳树的茎能够长粗,而竹子的茎不能长粗,出现这种区别的原因是茎的结构中( )
A. | 是否有树皮 | B. | 是否有韧皮部 | C. | 是否有形成层 | D. | 是否有木质部 |
13.鱿鱼、鳙鱼、草鱼、鳄鱼、娃娃鱼、鲫鱼、鲍鱼中,属于鱼类的有( )
A. | 一种 | B. | 两种 | C. | 三种 | D. | 四种 |
20.如图所示为来自同一人体的4种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因为来自同一人体,所以各细胞中的染色体数量相同 | |
B. | 神经细胞由树突和轴突构成,是构成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 |
C. | 白细胞有细胞核,能吞噬病菌,在血细胞中数量最多 | |
D. | 小肠上皮细胞与小肠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关系密切 |
10.成年人的造血功能主要表现在( )
A. | 骨膜下面的成骨细胞 | B. | 骨密质中央的黄骨髓 | ||
C. | 骨松质间隙中的红骨髓 | D. | 软骨层下面的成骨细胞 |
17.动物群体中不同个体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的行为称为社会行为.下列动物的群体中,具有社会行为的群体是( )
A. | 排队南飞的大雁群体 | B. | 旷野中的蝗虫群体 | ||
C. | 四川峨眉山的猕猴群体 | D. | 海洋中的沙丁鱼群体 |
2.目前,多地“禁酒令”升级,从午间禁酒到“公务活动一律不准饮酒”升级,提高了党政机关的工作效率.国家新颁布的交通法规还规定,酒后驾驶不仅扣12分还有其它处罚.为什么这么严格实施“禁酒令”呢?
林子总结如下:
(1)酒后出现“走路不稳”现象,说明酒精使小脑麻醉.
(2)酒后出现“说话不清”现象,说明酒精使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中毒.
(3)酒后出现“幻觉”现象,说明酒精使大脑皮层的视觉或听觉中枢中毒.
(4)酒后出现“思维混乱,失去知觉”现象,说明酒精已经使整个大脑皮层中毒.
因此,林子的猜想是:
(5)可能是饮酒后人的反应能力下降.但是,林子的爸爸是多年的司机,对此却不以为然,为了说服爸爸,林子和爸爸一起做了一个“测定反应速度”的实验.实验操作如图,实验结果如表:
请分析回答:
(6)实验结果表明:饮酒会影响人的反应速度,且饮酒越多,测量值越大,人的反应速度越慢.
(7)实验中只对爸爸一人进行了测量,测量数据还缺乏足够的说服力,可以通过增加测量的对象(人数)或次数来改进实验,增强可信度,让更多的人认识到酒后驾车的危害性.
(8)这个实验属于反射活动吗?属于;.参与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叫反射弧.
林子总结如下:
(1)酒后出现“走路不稳”现象,说明酒精使小脑麻醉.
(2)酒后出现“说话不清”现象,说明酒精使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中毒.
(3)酒后出现“幻觉”现象,说明酒精使大脑皮层的视觉或听觉中枢中毒.
(4)酒后出现“思维混乱,失去知觉”现象,说明酒精已经使整个大脑皮层中毒.
因此,林子的猜想是:
(5)可能是饮酒后人的反应能力下降.但是,林子的爸爸是多年的司机,对此却不以为然,为了说服爸爸,林子和爸爸一起做了一个“测定反应速度”的实验.实验操作如图,实验结果如表:
测定次数 | A不饮酒 | B饮一杯啤酒 | C饮二瓶啤酒 |
第一次 | 24.4 | 27.2 | 48.7 |
第二次 | 25.5 | 29.2 | 53.0 |
第三次 | 25.1 | 30.0 | 51.3 |
测量平均值 | 25 | 28.8 | 51 |
(6)实验结果表明:饮酒会影响人的反应速度,且饮酒越多,测量值越大,人的反应速度越慢.
(7)实验中只对爸爸一人进行了测量,测量数据还缺乏足够的说服力,可以通过增加测量的对象(人数)或次数来改进实验,增强可信度,让更多的人认识到酒后驾车的危害性.
(8)这个实验属于反射活动吗?属于;.参与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叫反射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