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0.据统计,我国青少年近视了已高达36.7%,预防近视,珍爱双眼,注意用眼卫生,青少年要从我做起,请结合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长时间近距离看书写字,就容易造成近视,图2中近视眼成像情况及矫正方法分别是甲、丙.
(2)课间休息,进行远眺,是预防近视的有效措施,在由近及远的远眺过程中,图结构[1]晶状体发生的变化是曲度变小.
(3)你能看到远处的物体,是因为它的物像落在[7]视网膜上,产生的神经冲动通过[9]的传
导在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4)你是否有这样的经历:夜晚看书时突然停电,瞬间眼前一片乌黑,什么都看不到;片刻后才逐渐看见周围的物体.这种变化是因为眼球的[3]瞳孔 变大.

分析 (1)如图1所示:1晶状体、2虹膜、3瞳孔、4角膜、5睫状体、6玻璃体、7视网膜、8巩膜、9视神经、10脉络膜.
(2)近视是眼睛看不清远物、却看清近物的症状,图2是远视和近视的形成,及矫正方法

解答 解:(1)看近处物体时,必须通过睫状肌的收缩作用,使晶状体(双凸透镜状)的凸度增加,使近处的物体像能够落在视网膜上,才能看的清楚.长时间的近距离作业,如读书、写字、看电视、玩游戏机等,使眼睛长时间的调节紧张,导致晶状体过度变凸,不能恢复成原状;严重时使眼球的前后径过长,使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眼球壁的最内层)的前方,因此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形成近视.需要佩戴凹透镜进行矫正.近视眼的成因图:

近视眼的矫正图:

(2)正常人看远近不同的物体时,通过晶状体的调节作用,都能使远近不同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汇聚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视近物时,晶状体的曲度大;视远物时,晶状体的曲度小.定时远眺是预防近视眼的有效措施,在这由近及远的过程中,物体离眼由近及远,因此晶状体的曲度由大变小,睫状肌由收缩变为舒张.
(3)视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形成一个倒置的物像.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接受物像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然后通过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4)瞳孔能调节进入眼内的光量,看强光时瞳孔缩小,看弱光时瞳孔扩大,强光下瞳孔缩小,减少进入眼内的光量,以保护视网膜不受过强的刺激;弱光下瞳孔扩大,增加进入眼内的光量,使视网膜得到足够光的刺激.外界光线强,突然停电,瞬间眼前一片乌黑,瞳孔要扩大才能看清物体,因此,瞬间眼前一片乌黑,什么都看不到;片刻后才逐渐看见周围的物体,这种变化是由于眼球中的瞳孔变大了.
故答案为:(1)甲、丙
(2)晶状体;由大变小
(3)7视网膜;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
(4)3瞳孔

点评 解题的关键是熟悉眼球的结构和近视的形成.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5.2015年3月1日,柴静推出的公益作品《穹顶之下》席卷微博和朋友圈,100多分钟的视频,让我们对雾霾心生畏惧,而又无可奈何.高密度人口的经济及社会活动必然会排放大量细颗粒物(PM2.5),PM2.5被吸入人体不易被阻挡,直接进入支气管,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进入肺泡的PM2.5可迅速进入毛细血管,随血液循环分布到全身,颗粒上附着的有害气体、重金属等溶解在血液中,对人体健康的伤害更大.PM2.5还可成为病毒和细菌的载体,为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推波助澜.
(1)PM2.5随气流依次经过呼吸道的鼻→咽→喉→气管→支气管,最终进入肺,在此过程中,膈肌所处的状态是收缩(填“收缩”或“舒张”)
(2)肺泡壁和毛血管壁都只有一层细胞构成,PM2.5很容易进入血液,通过血液循环,运到全身,影响身体健康.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是心脏.PM2.5最先到达心脏的左心房随后通过体循环运到全身各器官.
(3)为探究空气中PM2.5的浓度与车流量是否有关,在一城市广场周边对空气进行采样,采样时段与统计结果如表所示:

组别
不同“采样时段”的PM2.5(微克/立方米)
清晨
(车流量最小)
上班时段
(车流量大)
中午
(车流量小)
下班时段
(车流量最大)
第1组19894397
第2组22833898
第3组20864199
①在该探究实验中,同学们将“采样时段”设置为该实验的,而其他条件都相同变量.
②为减小实验误差,应对表中3个小组同学的数据做怎样的处理?取平均值.
③根据上述统计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车流量越大,空气中PM2.5的浓度越大.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