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动物通过呼吸作用将体内的一部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等无机物,这体现了动物在自然界中的哪项作用( )
A. 维持生态平衡 B. 帮助植物传粉
C. 制造有机物 D. 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做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如果食物链或食物网中的某一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而动物在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动物作为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通过消化和吸收,将摄取的有机物变成自身能够利用的物质。这些物质在动物体内经过分解,释放能量,同时也产生二氧化碳、尿液等物质。这些物质可以被生产者利用,而动物排出的粪便或遗体经过分解者的分解后,也能释放出二氧化碳、含氮的无机盐等物质。可见,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自然界中的动物和植物在长期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相互适应、相互依存的关系。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粉,使这些植物顺利地繁殖后代,如蜜蜂采蜜。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播果实和种子,有利于扩大植物的分布范围。如苍耳果实表面的钩刺挂在动物的皮毛上。综上所述,动物通过呼吸作用将体内的一部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这体现了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题目】完善以下实验报告,并回答问题:
实验内容: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提出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
作出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方案:
材料用具:10只鼠妇,湿润的土壤,干燥的土壤,纸盒一个,纸板、玻璃板各一块。
实验装置:以横轴中线为界,在纸盒一侧放上一层湿润的土壤并盖上玻璃板,在纸盒另一侧放上一层______的土壤并盖上纸板。这样,在盒里就形成了_______和_______两种不同环境的_______实验。
方法步骤:
将数量相等的鼠妇放入纸盒两侧的中央中,静置2分钟(min)。
每分钟统计一次明亮处和黑暗处的鼠妇数目,统计10次。
实验记录: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下的鼠妇数目
环境 | 2min | 3min | 4min | 5min | 6min | 7min | 8min | 9min | 10min | 11min |
明亮 | 2 | 2 | 1 | 1 | 1 | 2 | 1 | 0 | 1 | 1 |
黑暗 | 8 | 8 | 9 | 9 | 9 | 8 | 9 | 10 | 9 | 9 |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鼠妇喜欢在____________的环境中生活。
请回答:
(1)本实验中的变量是________。
(2)实验操作中使用10只鼠妇而不是1只鼠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结束后,你认为该怎么处理鼠妇_______________。
(3)如果第一次实验后发现实验结果与假设不一致,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________。
A. 否定原来的假设,直接得出与假设相反的结论
B. 按照原来的实验方案重复多次,检验实验结果是否一致
C. 反思实验过程,实验操作中是否存在失误
D. 检查实验装置是否符合实验方案的设计
【题目】蚯蚓为常见的一种陆生环节动物,生活在土壤中,昼伏夜出,喜温,喜透气,以禽畜粪便和有机废物垃圾为食,连同泥土一同吞入.蚯蚓是否喜湿润的土壤呢?李凡同学就这个问题设计了一组对照实验进行探究,他将20条蚯蚓放在干土与湿润土的土壤之间,每隔2分钟记录干土和湿润土中蚯蚓数量,其统计结果如表.
统计次数 | 湿润土中 蚯蚓数量(条) | 干土中 蚯蚓数量(条) |
1 | 4 | 4 |
2 | 5 | 4 |
3 | 7 | 3 |
4 | 9 | 3 |
5 | 10 | 2 |
6 | 12 | 2 |
7 | 16 | 1 |
8 | 18 | 1 |
9 | 19 | 0 |
10 | 20 | 0 |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可以证明蚯蚓适宜生活在_____土壤环境中.
(2)除了土壤湿度影响蚯蚓外,还有许多其他非生物因素影响蚯蚓的生活,请你说出其中的两个:_____.
(3)该实验只用1条蚯蚓做实验行吗?_____,为什么?_____.
(4)如果全班10个小组都做这个实验,为了提高实验结论的可信度,需要计算全班各组的平均值,那么各组应提供哪一数据才是最合理的?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