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请阅读下面科普文章。
分布在我国四川、秦岭一带的大熊猫是世界级珍稀动物。野生大熊猫属于食肉目,却主要以吃竹子为生。与普通的食肉目动物相似,其肠道的长度大概是身体的4倍,而一般植食性动物的肠道往往是身体的10~20倍。肉食性动物的食物中包含大量的蛋白质,其消化系统能够比较容易地将蛋白质分解并吸收,而植食性动物的食物中包含大量纤维素,需要依赖肠道内的微生物将其分解。野生大熊猫肠道中也有能分解纤维素的细菌,但由于肠道较短,对植物中营养的利用率远低于真正的植食性动物。因此,为了满足最基本的营养需要,野外生活的大熊猫除了睡眠或短距离活动,每天取食的时间长达14个小时。
为了达到长期保护大熊猫的目的,人们尝试将圈养保护的大熊猫放归野外。圈养大熊猫的食物种类丰富,主要由高蛋白、高热量的精饲料构成。研究发现,圈养大熊猫肠道内的大肠杆菌和乳酸菌数量较多,有利于肠道对高蛋白食物的消化吸收。而野生大熊猫多以竹子为食,肠道中大肠杆菌和乳杆菌的数量较低,梭菌较多,这更有利于对纤维素的分解。放归野外后,大熊猫的食物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肠道微生物也会发生较大波动。有些大熊猫的肠道菌群发生紊乱,芽孢杆菌或酵母菌数量增加,可能引起肠道疾病,导致大熊猫死亡。
目前,研究人员加强了圈养大熊猫放归前过渡期的野化训练,并开展放归后的疾病防治工作,使大熊猫的成活率得到提高。结合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大熊猫属于_____纲、食肉目。由图可知,与眼镜熊相比,大熊猫与小熊猫的亲缘关系更______。
(2)大熊猫的手掌多长出一个伪拇指,这与其抓取竹子的取食方式相适应。从进化的角度分析,这种适应是长期_____的结果。
(3)野生大熊猫的肠道内梭菌数量较多,可以将____分解,供大熊猫吸收利用。梭菌与大熊猫是____关系。
(4)肠道内的酵母菌或芽孢杆菌大量增多会导致放归的大熊猫患肠道疾病。与芽孢杆菌不同,酵母菌属于_____生物(填“原核”或“真核”),因此防治疾病的措施也不尽相同。
(5)在放归前,需要帮助大熊猫做好适应野外生活的准备。结合上文内容,请你提出一条可行的措施。______。
【答案】哺乳 远 自然选择 纤维素 共生 真核 改变食物结构,逐渐增加竹子的比例,最终过渡到几乎全部以竹子为食
【解析】
生物的分类单位从小到大依次是:种、属、科、目、纲、门、界。“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自然选择学说是达尔文学说,其核心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真菌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解答即可。
(1)生物的分类单位从小到大依次是:种、属、科、目、纲、门、界。“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生物所属的等级越大,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越远,共同特征越少;生物所属的等级越小,生物的亲缘关系越近。因此,大熊猫属于哺乳纲、食肉目。由图1可知,与眼镜熊相比,大熊猫与小熊猫的亲缘关系更远。
(2)自然选择学说是达尔文学说,其核心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因此,大熊猫的手掌多长出一个伪拇指,这与其抓取竹子的取食方式相适应。从进化的角度分析,这种适应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3)野生大熊猫的肠道内梭菌数量较多,可以将纤维素分解,供大熊猫吸收利用。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有共生,寄生,合作,竞争等关系,所以梭菌与大熊猫是共生关系。
(4)细菌和真菌的结构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组成,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真菌有细胞核。因此,肠道内的酵母菌或芽孢杆菌大量增多会导致放归的大熊猫患肠道疾病。芽孢杆菌属于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酵母菌属于真菌,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因此防治疾病的措施也不尽相同。
(5)在放归前,需要帮助大熊猫做好适应野外生活的准备。结合上文内容,提出一条可行的措施:改变食物结构,逐渐增加竹子的比例,最终过渡到几乎全部以竹子为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