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某研究小组设计了一个实验方案,以验证“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必需的原料”(如图所示),请回答以下问题(说明:氢氧化钠溶液能够吸收二氧化碳)。

1)此方案设计不严谨,还应增设对照组,对照组的玻璃钟罩中的氢氧化钠溶液应换成__________,其他保持不变。

2)“暗处理一昼夜”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期间绿色植物进行了____作用。

3)实验过程中,步骤的装置中,小烧杯内盛有的溶液为_____

4)实验过程中,步骤中叶片颜色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二氧化碳不是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必需的原料”,则在其他实验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可预测实验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光合作用所需原料还有_____,是通过输导组织中的导管运输的,驱动其运输的动力来源于___________

【答案】等量清水 将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 呼吸 酒精 不变蓝色 绿色植物无二氧化碳不能制造有机物 有淀粉生成,遇碘变蓝色 蒸腾作用

【解析】

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此题考查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必需原料的实验的设计能力,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1)对照实验的设计原则是:一组对照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变量,且只能以所研究的条件为变量,其它条件应相同且适宜。该实验方案中有一处明显的错误是没有设置对照实验,应是两组一样的实验装置,增设对照组不放氢氧化钠溶液,放等量的清水。

2)实验前要对植物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通过呼吸作用使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使实验结果更加具有说服力。

3)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目的是用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使叶片变成黄白色,便于观察到淀粉遇碘变蓝的颜色反应。

4)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无二氧化碳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无淀粉生成,因此滴加碘液不变色。

5)若“二氧化碳不是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必需的原料”,则在其它实验条件适宜的情况下,绿色植物在有无二氧化碳情况下均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可预测实验结果是:有淀粉生成,滴加碘液变蓝色。

6)光合作用所需原料还有水,是通过输导组织中的导管运输的,驱动其运输的动力来源于蒸腾作用向上的拉力。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题目】科普阅读:

竹节虫全身似枝干,又细又长,中间有节,一对触角笔直向前伸展,三对细长的足好似枝干的分叉,这身型简直是对自己名字的完美诠释。

竹节虫根据其明显的体态差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杆状虫,即俗称的竹节虫,其躯体一般延伸成棒状、杆状或圆筒状;另一类是叶状虫,也就是叶蛹,其躯体和足都扁平,呈阔叶状。

竹节虫是从侏罗纪时代繁衍至今的生物。一亿四千多万年前形成的化石中显示,竹节虫前翅非常发达,长度跟后翅几乎等长,后翅更宽。说明当时竹节虫有很强的飞行能力,能很好地躲避天敌。

现代竹节虫大多数翅退化或消失,却被誉为“伪装大师”,它有各种各样的“隐身魔法”,例如:它可以十分精确地模仿各种树枝和树叶,连枝条表面的小刺、树瘤,叶片的脉络都力求逼真,有时还会加上几个“小虫洞”,让自身完全融入到周围的环境中,让天敌难以发现。有翅的竹节虫其翅色彩亮丽,当它受到惊吓时展开后翅,突然闪动的彩光会震慑敌人。还有的种类一旦伪装失灵被天敌发现后,会分泌和喷射有毒气雾或化学物质使敌人不战自退。

我国科学家在对中国巨竹节虫的研究中发现,由于人类的活动,该种群数量非常稀少,野外累计发现数量仅仅24只。为了避免该物种在野外灭绝,科学家在实验室对巨竹节虫进行了人工繁育,并启动野外放归计划,选择15只3-4龄生命力旺盛的幼虫放归自然。经过对5个初选放归点的比较,他们决定在首次发现巨型竹节虫的大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施计划。

(1)竹节虫在分类上属于 ___纲。

(2)竹节虫之所以能从侏罗纪时代繁衍至今,是在___ 等方面与其生存环境____的结果。

(3)竹节虫各种各样“隐身魔法术”的形成是_______共同作用的结果。

(4)结合文中内容,分析科学家在选择大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放归点时,考虑的因素有:____(最少2条)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