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7.历经50年3代人的努力,由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生物所研究员费梁牵头的“中国两栖动物系统学研究”项目团队首次完成了国家级两栖动物物种编目,被称为中国两栖动物资源最完整的“国情报告”,下列不属于两栖动物的是( )A. | 乌龟 | B. | 蝾螈 | C. | 大鲵 | D. | 蟾蜍 |
分析 我们所学的知识可以知道:两栖动物是指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能生活在陆地上,也能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兼用皮肤呼吸,据此可以解答本题.
解答 解:蝾螈、大鲵、蟾蜍,它们的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能生活在陆地上,也能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兼用皮肤呼吸,属于两栖类动物.中华鲟是我国特产鱼类,体纺锤形,体表披五行硬鳞,尾长,口腹位,歪尾.
乌龟的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部分,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属于爬行动物.
故选:A.
点评 掌握各种动物的主要特征和常见动物,根据动物的特征判断其类别.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5.种子的萌发,除了种子本身要具有健全的发芽力以及解除休眠期以外也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是( )
A. | 胚、适宜的温度和适量的水分 | |
B. | 充足的水分、适量的光照和适宜的温度 | |
C. | 适量的水分、充足的氧气和适宜的温度 | |
D. | 适量的光照和充足的氧气 |
2.下表是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实验的处理方法(注:每个瓶中放入10粒菜豆种子),请根据表格回答问题.
(1)几天后,四个瓶中种子是否萌发?请把结果填入表中.
(2)本实验中,对照组是②号瓶,有3组对照实验.
(3)①号瓶和③号瓶能形成对照实验吗?不能,原因是变量不唯一.
(4)若知道②号瓶的条件最适合种子萌发,不设置②号瓶可以吗?不可以.为什么?设置对照实验,起对照作用.
(5)通过本实验,你得出的种子萌发需要环境条件是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瓶号 | 种子所处的环境 | 实验结果 |
① | 不放水,置于温暖处 | |
② | 放适量水,置于温暖处 | |
③ | 放适量水,置于0℃左右环境中 | |
④ | 放过量水,淹没种子,置于温暖处 |
(2)本实验中,对照组是②号瓶,有3组对照实验.
(3)①号瓶和③号瓶能形成对照实验吗?不能,原因是变量不唯一.
(4)若知道②号瓶的条件最适合种子萌发,不设置②号瓶可以吗?不可以.为什么?设置对照实验,起对照作用.
(5)通过本实验,你得出的种子萌发需要环境条件是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6.如图是菜豆种子的结构和萌发过程示意图.请回答:
(1)甲图中⑤的名称是子叶,④能发育成乙图中的⑥(填标号).
(2)大豆种子与玉米、水稻种子的结构相比,没有玉米种子结构中的胚乳.
(3)在盆景制作中,为了植物能“枝繁叶茂”,花卉专家往往把盆中的植株顶芽剪掉,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B.
A.顶芽发育得更好 B.侧芽发育得更好 C.根发育得更好 D.花发育得更好
(4)为探究菜豆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杨明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在甲、乙、丙、丁四个培养皿内分别放等量的棉花,在棉花的上面都放入25粒菜豆种子,然后将它们放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培养,数日后记录种子萌发的情况如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A、实验甲和乙对照,探究的变量是水分;
B、根据实验甲和丙的实验结果,说明光照不是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C、要探究空气这个变量,实验设计中应选用的实验是丙和丁进行对照;
D、根据实验得出的结论是: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只与空气、水分有关,而与光照无关.
(1)甲图中⑤的名称是子叶,④能发育成乙图中的⑥(填标号).
(2)大豆种子与玉米、水稻种子的结构相比,没有玉米种子结构中的胚乳.
(3)在盆景制作中,为了植物能“枝繁叶茂”,花卉专家往往把盆中的植株顶芽剪掉,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B.
A.顶芽发育得更好 B.侧芽发育得更好 C.根发育得更好 D.花发育得更好
(4)为探究菜豆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杨明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在甲、乙、丙、丁四个培养皿内分别放等量的棉花,在棉花的上面都放入25粒菜豆种子,然后将它们放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培养,数日后记录种子萌发的情况如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探究变量 | 甲 | 乙 | 丙 | 丁 |
阳光 | 日光下 | 日光下 | 黑暗中 | 黑暗中 |
空气 | 敞开在空气中 | 敞开在空气中 | 敞开在空气中 | 密闭 |
水分 | 潮湿(含一定水分) | 干燥 | 潮湿(含一定水分) | 潮湿(含一定水分) |
种子萌发数量 | 23 | 0 | 24 | 0 |
B、根据实验甲和丙的实验结果,说明光照不是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C、要探究空气这个变量,实验设计中应选用的实验是丙和丁进行对照;
D、根据实验得出的结论是: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只与空气、水分有关,而与光照无关.
7.下列属于攻击行为的是( )
A. | 公鸡报晓 | B. | 蜻蜓点水 | C. | 猫捉老鼠 | D. | 两狗争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