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7.据甲、乙、丙三图所示结构示意图,回答:

(1)外界声波经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2)若沉溺于上网或长时间近距离看书、写字、看电视等,容易使晶状体的调节负担过重不能恢复原状,甚至眼球前后径过长,致使远处物体折射所形成的物像落在了视网膜前方,形成近视.近视眼可通过佩戴装有凹透镜的眼镜加以矫正.
(3)当手指不小心被针扎后,出现的现象是先缩手,后感到疼;当[d]处受伤被切断后,出现的现象是只感觉到疼,但不能缩手,说明脊髓具有反射、传导功能.

分析 (1)图甲中:1是听小骨、2是半规管、3是前庭、4是鼓膜、5是耳蜗.
(2)图乙中:①是晶状体,②是瞳孔,③是角膜,④是玻璃体,⑤是视网膜.
(3)图丙中: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的结构是感受器.a是感受器,b是传入神经纤维,c是神经中枢,d是传出神经纤维,e是效应器.

解答 解:(1)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产生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感觉细胞,再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产生听觉.
(2)看近处物体时,必须通过睫状肌的收缩作用,使晶状体(双凸透镜状)的凸度增加,使近处的物体像能够落在视网膜上,才能看的清楚.长时间的近距离作业,如读书、写字、看电视、玩游戏机等,使眼睛长时间的调节紧张,头部前倾,眼球内不断的充血,眼内压相应的增高,以及眼外肌的紧张和压迫眼球,或者因调节时牵引涡状静脉,妨碍了血液的流通,使巩膜的抵抗力减弱,导致晶状体过度变凸,不能恢复成原状;严重时使眼球的前后径过长,使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眼球壁的最内层)的前方,因此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形成近视.需要佩戴凹透镜进行矫正.
(3)神经冲动的传导:手上感受器产生的神经冲动能通过传入神经传到脊髓内神经中枢,神经中枢发出的神经冲动沿着传出神经传到效应器(上肢肌肉)完成缩手反射,同时脊髓的神经中枢也把神经冲动经过脊髓的白质上行传到大脑皮层,形成感觉.因此,人的手不小心被烫了一下,正确的是先缩手后感到痛.
    当传出神经处受伤被切断后,感受器产生的神经冲动,能通过传入神经传到神经中枢,能通过脊髓的白质传到大脑皮层形成痛觉,但是神经中枢产生的神经冲动不能传到效应器,因此会出有感觉,无反应现象.这说明脊髓具有传导和反射的功能.
故答案为:(1)鼓膜;听觉中枢   
(2)晶状体;视网膜;凹透镜  
(3)先缩手,后感到疼;只感觉到疼,但不能缩手;反射、传导

点评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熟记反射弧的概念、组成以及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听觉形成的路线以及近视的形成和防治.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12.北京时间4月20日8点刚过,四川雅安市芦山县发生了7.0级大地震,给当地造成极大灾害.在这场自然灾害面前,灾区群众与全国人民一道众志成城,全力抗震救灾.请你结合如图及所学生物学知识解答在地震中对伤员的救援与处理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1)地震发生后,不论是自救还是他救,都必须首先保证A(填图中字母代号)系统的畅通,只有该系统畅通,才能保证氧气的供给.从地震中救出的伤员在康复过程中应多吃蛋、鱼、奶等食物,因为人体受损组织的修复需要大量的蛋白质.
(2)某伤员被救出时,下肢动脉正在出血,救援人员应在他下肢的近(填近或远)心端用止血带止血;若该伤员失血过多,需立即输血,验血得知其血型为O型,医生应该给他输O型血.
(3)救助伤员时,若静脉注射药物,则药物经过心脏各腔的先后顺序是C→D→E→F(用图中字母和箭头表示).
(4)为了防止灾区的传染病流行,防疫人员对生活用水、地面、废墟等进行大面积消毒,这从传染病的预防角度考虑,是为了切断传播途径.
(5)在地震中,对当时没有亲人认领的遇难者的尸体进行处理之前,除了对死者编号、拍照之外,还提取了死者的DNA样本,DNA主要存在于细胞结构中的B.
A.细胞壁     B.细胞核     C.细胞膜      D、细胞质.
(6)对长期处在虚墟中的被获救人员一般需要用深色布料蒙上眼睛,使其避免强光的刺激,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避免下列哪一部位受到损伤D.
A.角膜     B.瞳孔     C.玻璃体     D、视网膜.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