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我们在学习氧气化学性质时学习了:硫、红磷、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请归纳:
(1)铁丝燃烧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硫在氧气中燃烧时,集气瓶中盛少量水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3)三个反应的共同点:(任写两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三个反应中,找一个反应与其他两个不同的地方:(任写一点)__________。
【答案】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 吸收二氧化硫,防止空气污染 都是氧化反应 都是化合反应 硫燃烧生成的是气体,而其他两个燃烧生成的是固体
【解析】
(1)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溅,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
(2)硫在氧气中燃烧时,生成污染性气体二氧化硫,集气瓶中盛少量水的目的是:吸收二氧化硫,防止空气污染。
(3)硫、红磷、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均是物质与氧气的反应,都是氧化反应;均由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都是化合反应。
(4)三个反应中,硫燃烧生成的是气体,而其他两个燃烧生成的是固体。
【题目】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它的内容十分丰富。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部分内容,请认真分析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IA | 0 | |||||||
1 | 1 H氢 1.008 | 2 He 氦 4.003 | ||||||
IIA | IIIA | IVA | VA | VIA | VIIA | |||
2 | 3 Li 锂 6.941 | 4 Be 铍 9.012 | 5 B 硼 10.81 | 6 C 碳 12.01 | 7 N 氮 14.01 | 8 O 氧 16.00 | 9 F 氟 19.00 | 10 Ne 氖 20.18 |
3 | 11 Na 钠 22.99 | 12 Mg 镁 24.31 | 13 Al 铝 26.98 | 14 Si 硅 28.09 | 15 P 磷 30.97 | 16 S 硫 32.06 | 17 Cl 氯 35.45 | 18 Ar 氩 39.95 |
(1)请写出一位对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和完善作出了重大贡献的科学家的名字:_____.
(2)请从上表中查出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
(3)表中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_____(填序号):
A 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B 质子数不同 C 中子数不同
(4)元素周期表中每一个横行叫做一个周期,通过分析,同一周期元素之间的排列有一定的规律,如:_____(填字母序号)
A 从左到右,各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
B 从左到右,各元素原子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加
C 从左到右,各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5)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为12的镁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_____(填“得到”或“失去”)电子。说明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_____关系密切。
【题目】在学习中要不断总结、归纳,发现规律,解题就会简约化。例如,在标准状况下,各种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密度、实验室收集方法如下表所示,通过比较找出规律回答下列问题:
气体 | 相对分子质量 | 标准状况下的密度(g/L ) | 收集方法 |
空气 | 29 | 1.293 | |
氧气 | 32 | 1.429 | 向上排空气法 |
二氧化碳 | 44 | 1.964 | 向上排空气法 |
氢气 | 2 | 0.089 | 向下排空气法 |
(1)你发现的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室制取氨气(其相对分子质量是17,并且易溶于水)可用__________法收集。
【题目】小青同学阅读课外资料得知:双氧水分解除了用二氧化锰还可用氧化钢(黑色粉末)等物质作催化剂于是他对氧化铜产生了探究兴趣,
(提出问题)氧化铜是否也能作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它是否比二氧化锰催化效果更好?
(设计实验)小背同学以相同时间内生成氧气的体积为标准,设计了下列三组实验(其它可能影响实验的因素均忽略)颜助小青同学完成以下问题
实验序号 | 氯酸钾的质量 | 其他物质质量 | 待测数据 |
① | _____g | / | |
② | 1.8g | 氧化铜 0.8g | |
③ | 1.8g | 二氧化锰 0.8g |
(1)实验①中加入氯酸钾的质量为_____g。
(2)上述实验中应测量的“待测数据”是_____。
(3)若实验②比实验①的“待测数据”更_____ (填“大”或“小”),说明氧化铜能加快氯酸钾的分解速率。
(3)将实验②充分反应后的固体加水溶解(氯化钾易溶于水,而氧化铜难溶于水)、过滤、洗涤、干燥, 若称量得到0.8g黑色粉末,再将属色粉末放入试管中,_____ (请简述实验操作和现象,提供的药品:双氧水、二氧化锰。)
(预期结论)氧化铜还能作为氯酸钾的催化剂
(评价设计)你认为小青设计实验③和实验②对比的目的是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