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中华民族的发明创造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下列古代发明及应用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 陶瓷烧制 B. 火药使用
C. 粮食酿酒 D. 甲骨刻字
A、B、C、D分别为二氧化碳、铁、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中的一种,它们之间的反应关系如图.图中“﹣”表示两种物质可相互反应.则:
A和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C和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D在生产或生活中的一种用途是_____.
同学们到实验室去进行“探究金属的性质”实验。将锌粉和铁粉的混合物加入到盛有一定量硝酸银溶液的烧杯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请你填空。
(1)若将所得滤渣放入稀盐酸中,有气泡产生,则
①滤液里一定含有_____(填写化学式,下同),可能含有_____;
②滤渣中一定含有_____,可能含有_____。
(2)若反应后所得滤液呈无色,则滤渣中一定含有_____(填写化学式)。
(3)反应后所得滤液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原硝酸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化学学科的思维方法有多种,其中推理是常用的思维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
A. 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B. 活泼金属与稀盐酸反应放出气体,能与稀盐酸反应放出气体的物质一定是活泼金属
C. 燃烧一般都伴随发光、发热现象,但是有发光、发热现象的不一定是燃烧
D. 碱的溶液都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所以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的一定是碱的溶液
决定元素种类的是原子的( )
A. 电子总数 B. 中子数
C. 质子数 D. 最外层电子数
初中化学学习中,我们初步认识了物质的微观结构.
(1)氯化钾、二氧化硫、黄金三种物质中,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是_____.
(2)是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该粒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_____电子(填“得到”或“失去”).
(3)下图是CO与O2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的粒子是_____(填序号).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④⑤
化学就在我们身边。以下认识不正确的是( )
A. 安全常识
B. 健康常识
C. 厨房中的化学
D. 家庭小实验
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存在关系:甲+乙→丙+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丙、丁为盐和水,则甲、乙一定为酸和碱
B. 若甲为单质,则该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
C. 若该反应为复分解反应,则生成物中一定有水
D. 若甲为 10 g、乙为 20 g,则反应生成丙和丁的质量总和一定不大于 30 g
氢氧化钴[Co(OH)2]能与酸性溶液反应,可作涂料和清漆的干燥剂.制备方法为:①Co+2HCl=CoCl2+H2↑;②CoCl2+2NaOH═Co(OH)2↓+2NaCl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 ①为置换反应
B. 氢氧化钴可以干燥氯化氢气体
C. ②为复分解反应
D. 氯化钴溶液能与石灰水发生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