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A-H 为初中化学常观物质。其中 A、E 为氧化物且 E 为常见的液体,B、D 为碱,H、G 为单质,C为石灰石的主要成分,F 为胃酸的主要成分,反应 A→G 为光合作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下图所示。其中“→“表示转化关系,“一”表示相互之间能发生反应(部分反应物、生成物以及反应条件省略)。请回答下列问题:
(1)E 的化学式为_____, G 的化学式为_____
(2)反应③的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
(3)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 _____;②_____ ;③_____
【答案】H2O O2 复分解反应 CO2+Ca(OH)2=CaCO3↓+H2O Ca(OH)2+ Na2CO3=2NaOH+ CaCO3↓
【解析】
此类题型是中考中的一个常见难题、拉分题。主要难在将初中化学所学综合,多角度去分析。因此要求学生对常见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可能发生的反应的方程式要有深刻的记忆,故这一类型的题目较难,但题目会有非常明显的突破口。
根据题目可知“E为常见的液体”得E为H2O;“B、D 为碱,H、G 为单质”告诉我们B、D、H、G的分类;“C为石灰石的主要成分”,则C为CaCO3,而能生成碳酸钙的碱只有Ca(OH)2,可知B为Ca(OH)2;继续由B→D,及由Ca(OH)2得到的碱只有NaOH,则D为NaOH;由“F 为胃酸的主要成分”得F为HCl;F→H表示能由HCl得到的单质,单质只能是H2,故H为H2;最后得知A→G为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反应物中水已经是E了,因此A只能是CO2,G可以和H2反应,所以G是O2。
故得A:CO2、B:Ca(OH)2、C:CaCO3、D:NaOH、E:H2O、F:HCl、G:O2、H:H2
则A→G的反应为光合作用,方程式为
A与B的反应为CO2与Ca(OH)2的反应,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
B→D的反应时复分解反应,方程式为Ca(OH)2+ Na2CO3=2NaOH+ CaCO3↓
故答案为H2O;O2;复分解反应;;CO2+Ca(OH)2=CaCO3↓+H2O;Ca(OH)2+ Na2CO3=2NaOH+ CaCO3↓
![](http://thumb.zyjl.cn/images/loading.gif)
【题目】某化学小组为了探究一瓶久置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钠样品(不含有水分)的变质程度,进行了如下实验:取该氢氧化钠样品133g于烧杯中加水完全溶解然后向烧杯中逐渐加入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钡溶液,反应过程中对加入氯化钡溶液的质量与烧杯中产生沉淀的质量进行了记录,部分数据见表。
加入氯化钡溶液的质量/g | 20 | 40 | 80 |
生成沉淀的质量/g | 1.97 | 3.94 | 5.91 |
试分析计算:
(1)13.3g氢氧化钠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_______;
(2)13.3g氢氧化钠样品变质前的质量_______
【题目】甲、乙、丙三种物质间通过一步反应能实现如图转化,下列选项符合图示转化关系的是( )
选项 | 甲 | 乙 | 丙 |
A | C | CO2 | CO |
B | CaCO3 | Ca(OH)2 | CaCl2 |
C | MgO | H2O | O2 |
D | NaCl | NaNO3 | NaOH |
A.AB.BC.CD.D
【题目】有一包白色粉末,其中可能含有、
、
、
,为确定该白色粉末的成分,同学们进行了有关实验,实验流程和现象如下:
请回答以下问题。
(1)操作②的名称是________,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
(2)通过以上实验可知,此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_____;一定不含_____;判断的理由是______。
(3)同学们利用下列两种方案继续对溶液D的成分进行检验,请选择一种方案进行回答。
方案一 | 方案二 | |
操作 | 取少量溶液D,向其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观察到溶液变为红色。 | 取少量溶液D,向其中滴加氯化钠溶液,无明显现象;再滴加碳酸钠溶液,观察到先有气泡产生,后产生白色沉淀。 |
结论 | D中所含阳离子一定有上________。 | D中所含阳离子一定有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