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有下列四种盐的固体粉末:氯化镁、硝酸钠、硝酸银、碳酸钾,从中分别取样,两两混合,加入蒸馏水,都能够得到无色透明溶液的盐是( )
A.氯化镁
B.硝酸钠
C.硝酸银
D.碳酸钾
【答案】分析:要求找出满足“两两混合”“得到无色透明溶液”条件的物质组合,要达到“无色透明溶液”的要求,所选两种物质的溶液必须为无色且相互间不能反应生成沉淀.
解答:解:氯化镁和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碳酸钾和氯化镁反应生成碳酸镁沉淀,二硝酸钠不和另外三种物质反应,所以硝酸钠都能够得到无色透明溶液.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复分解反应和溶液的带色问题,混合后会生成沉淀、气体、水的能够反应.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精英家教网某校同学对市场上的食品疏松剂进行了如下探究.
实验一:甲小组的同学收集到一包主要成分是小苏打(碳酸氢钠)的疏松剂
(1)取样品溶于适量的水中,测得溶液的pH大于7.
(2)向小苏打样品中滴加盐酸,有大量气泡产生,经检验该气体是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在老师的指导下采用了如图所示装置用小苏打和纯碱做了对比实验.实验中小试管内沾有无水硫酸铜粉末的棉花球变成蓝色,a烧杯中石灰水无明显现象,
b烧杯中石灰水了现白色浑浊.试回答:①在实验结束时,操作上要注意的问题是:
 

②由实验(3)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北方农村地区用“碱面”(碳酸钠)蒸馒头时,必须先将面粉发酵(产生一些有机酸)的原因是
 

实验二:乙小组的同学收集到一包名为“臭粉”的疏松剂,为探究其组成,进行实验:
(1)“臭粉”为一种白色固体,易溶于水;
(2)取少量样品与稀盐酸混合后产生了可以使石灰水变混浊的气体;
(3)取少量样品加热后,产生了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4)少量样品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共热,产生了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臭气.
调查后得知,“臭粉”的主要成分是初中化学课本中一种常见的盐.
①你认为该盐是
 
,它加热后反应的方程式为
 

②用“臭粉”作疏松剂的油炸食品放置后再销售和食用的原因可能是
 

③某些小商贩喜欢选用“臭粉”代替“小苏打”作疏松剂的原因可能是
 

实验三:丙小组同学探究小苏打、“臭粉”在制作食品过程中产生气泡的原因
(1)两种疏松剂产生的气体中都含有
 
.推测产生这种气体的原因有
 
 

(2)小组的同学将少许面粉加入水中取上层液体用pH试纸测得:pH=7.猜测产生气体的原因是
 

实验四:丁小组的同学在某超市发现一种复合疏松剂--发酵粉,其成分见表:
成分 所用物质
碳酸盐类 碳酸氢钠
酸性物质 柠檬酸、酒石酸等
疏松剂 明矾
其他成分 淀粉、脂肪酸等
(1)这种疏松剂产生的气体主要是
 
;产生这种气体的原因是
 
 

(2)为测定其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其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Ⅰ.按图组装仪器,将50.0g试样放入锥形瓶中,加入足量某酸溶液;
Ⅱ.测量一定时间内干燥管内物质增加的质量(见下列曲线);
Ⅲ.待锥形瓶中不再产生气泡时,打开活塞B,从导管A处缓缓鼓入一定量的空气;
Ⅳ.再次称量干燥管内物质增加的质量;
Ⅴ.重复Ⅲ和Ⅳ的操作,直至干燥管内物质质量不变.

精英家教网
讨论:
①步骤Ⅰ.加入样品前还应检查
 
,所加的酸溶液是
 

②装置乙的作用是
 
;从导管A处缓缓鼓入一定量的空气时,装置甲的作用是
 

③请利用有关数据计算试样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本小题4分)
归纳与整理是化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
(1)某化学活动小组以“酸碱盐的性质”为主题进行探究性学习,请你来解决下列问题:
A.小红同学从某一欠收农田里取回一份土壤样品,如果检测结果呈酸性,从经济和可行方面考虑,那么要改良此土壤的酸性,应向农田里施加
Ca(OH)2
Ca(OH)2
(填化学式).
B.小红同学用图1总结了NaOH的四条化学性质(即NaOH与四类物质能够发生化学反应).
I.为了验证反应①,小红将无色酚酞试液滴入NaOH溶液中,溶液由无色变成
红色
红色

II.依据反应④说明NaOH必须密封保存,否则在空气中要变质,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CO2+2NaOH=Na2CO3+H2O
CO2+2NaOH=Na2CO3+H2O

III.为了验证反应③能够发生,你选择的物质是
c
c

a.Na2CO3     b.HCl       c.FeCl3          d.Ba(NO32
C.请你设计一个实验除去FeCl2溶液中少量的CuCl2,请写出主要操作步骤和化学方程式.实验主要操作步骤:
取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铁粉
取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铁粉
过滤
过滤
,化学方程式:
CuCl2+Fe=FeCl2+Cu
CuCl2+Fe=FeCl2+Cu


(2)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2所示,请回答:
①25℃时,将25g甲固体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并恢复到原温度后,得到溶液的质量为
65
65
g.
②要使35℃时接近饱和的甲溶液变成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可采用的一种方法是
加入甲物质(溶质)至不再溶解
加入甲物质(溶质)至不再溶解

③现有操作步骤:a.溶解   b.过滤   c.降温结晶 d.加热浓缩;若甲固体中含有少量乙,则提纯甲的操作步骤是
adcb
adcb
(填字母序号).
④将35℃时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25℃,则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不变
不变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⑤向100g35℃的水中加入45g甲固体,发现全部溶解,一段时间后又有部分甲的晶体析出.你认为“全部溶解”的原因可能是
甲固体溶于水时放热
甲固体溶于水时放热

某校同学对市场上的食品疏松剂进行了如下探究.
实验一:甲小组的同学收集到一包主要成分是小苏打(碳酸氢钠)的疏松剂
(1)取样品溶于适量的水中,测得溶液的pH大于7.
(2)向小苏打样品中滴加盐酸,有大量气泡产生,经检验该气体是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3)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在老师的指导下采用了如图所示装置用小苏打和纯碱做了对比实验.实验中小试管内沾有无水硫酸铜粉末的棉花球变成蓝色,a烧杯中石灰水无明显现象,
b烧杯中石灰水了现白色浑浊.试回答:①在实验结束时,操作上要注意的问题是:________
②由实验(3)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北方农村地区用“碱面”(碳酸钠)蒸馒头时,必须先将面粉发酵(产生一些有机酸)的原因是________.
实验二:乙小组的同学收集到一包名为“臭粉”的疏松剂,为探究其组成,进行实验:
(1)“臭粉”为一种白色固体,易溶于水;
(2)取少量样品与稀盐酸混合后产生了可以使石灰水变混浊的气体;
(3)取少量样品加热后,产生了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4)少量样品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共热,产生了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臭气.
调查后得知,“臭粉”的主要成分是初中化学课本中一种常见的盐.
①你认为该盐是________,它加热后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____
②用“臭粉”作疏松剂的油炸食品放置后再销售和食用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
③某些小商贩喜欢选用“臭粉”代替“小苏打”作疏松剂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
实验三:丙小组同学探究小苏打、“臭粉”在制作食品过程中产生气泡的原因
(1)两种疏松剂产生的气体中都含有________.推测产生这种气体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
(2)小组的同学将少许面粉加入水中取上层液体用pH试纸测得:pH=7.猜测产生气体的原因是________.
实验四:丁小组的同学在某超市发现一种复合疏松剂--发酵粉,其成分见表:
成分所用物质
碳酸盐类碳酸氢钠
酸性物质柠檬酸、酒石酸等
疏松剂明矾
其他成分淀粉、脂肪酸等
(1)这种疏松剂产生的气体主要是________;产生这种气体的原因是________和________.
(2)为测定其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其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Ⅰ.按图组装仪器,将50.0g试样放入锥形瓶中,加入足量某酸溶液;
Ⅱ.测量一定时间内干燥管内物质增加的质量(见下列曲线);
Ⅲ.待锥形瓶中不再产生气泡时,打开活塞B,从导管A处缓缓鼓入一定量的空气;
Ⅳ.再次称量干燥管内物质增加的质量;
Ⅴ.重复Ⅲ和Ⅳ的操作,直至干燥管内物质质量不变.


讨论:
①步骤Ⅰ.加入样品前还应检查________,所加的酸溶液是________.
②装置乙的作用是________;从导管A处缓缓鼓入一定量的空气时,装置甲的作用是________.
③请利用有关数据计算试样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本小题4分)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