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下列自然资源的利用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海水晒盐 B.粮食酿酒
C.风力发电 D.空气液化
下列有关物质的用途中,不正确的是
A.氯化钠用于清除积雪
B.碳酸钙用作补钙剂
C.将熟石灰和氯化铵混合施肥
D.将乙醇混入汽油,做车用燃料
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若①有蓝色沉淀生成,则R可能为氢氧化钡溶液
B.若②溶液变红,则R可能为酚酞溶液
C.若③有气泡产生,则R可能为稀盐酸
D.若①②③④都没有现象,则R可能为氢氧化钠溶液
水是生命之源,我们应该了解水的净化和水资源的保护。
(1)自来水净化时常用沉淀、过滤、_____、消毒等净化方法。
(2)“节约用水,从我做起”。请你任举一例生活中节约用水的做法_____。
(3)甲、乙两种固体物质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①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时温度为_____。
②t2℃时,等质量的甲、乙饱和溶液,降温到tl℃,甲和乙两种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质量关系为甲_____乙(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③t2℃时,用70g乙的饱和溶液,加水_____g可以稀释成20%的乙溶液。
下列关于森林灭火方法和原理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空中洒水灭火——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沙土覆盖可以灭火——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离
C.用强力鼓风机灭火——降低可燃物周围氧气浓度
D.在火场周围开辟防火带——降低可燃物的温度到着火点以下
(1)按要求从氮气、镁、二氧化硫、硝酸钾、氢氧化铜、碳酸钡中选择合适的物质,将其化学式填写在下列横线上。
①一种非金属单质_____
②一种可导致酸雨的氧化物_
③一种难溶性的碱_
④一种可溶性的盐_
(2)济南,一座以泉水众多而著称的美丽城市,又称“泉城”。素有“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
①荷花是济南的市花。每年 7 月大明湖公园都会举办“荷花节”荷叶因为具有独特的清香气味和清热降火的功效,被广为推崇。荷叶独特香味的重要来源,是因为含有顺-3-己烯醇(分子式为C6H12O),又称青叶醇,它具有新鲜的青叶香气,提取后可用于制作香精。从物质分类的角度来说,青叶醇属于_____(选填“氧化物”、“有机物”、“混合物”之一),在青叶醇中,每个分子共含有_____个原子。
②平阴盛产玫瑰花,种植始于唐朝,历史源远流长,现在每年的四、五月份都要举办“平阴玫瑰文化节”。玫瑰花茶能降火气、促进血液循环、养颜美容,且有消除疲劳,愈合伤口,保护肝脏胃肠功能。玫瑰花中含有香茅醇、橙花醇、丁香油酚,苯乙醇等化学成分。苯乙醇的化学式为C8H10O,它所含元素质量分数最小的元素是_____(填元素符号)。
③章丘大葱被誉为“葱中之王”,每年的十一月当地举办“章丘大葱文化旅游节”。大葱成分中有一种挥发油,叫作葱蒜辣素, 具有较强的杀菌作用,对人体健康有益。葱蒜辣素的化学式为C6H10S2O,在葱蒜辣素中碳、氢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_(填最简整数比),在它的一个分子中,硫、氢两种元素的原子个数之比为_____(填最简整数比)。
④南山苹果有“水果皇后”的美誉。金秋十月,苹果飘香,又脆又甜。有一种高效水果保鲜技术,是在 3℃时利用低压水银灯的照射引起光化学反应,使水果贮存过程中释放出的乙烯转变为乙醇,该反应符合“绿色化学”概念,其理想状态是反应物中原子全部转化为欲得的产物,即原子的利用率为 100%。下列反应类型能体现“绿色化学”理念的是_____(选填下列序号之一)。
A 置换反应
B 复分解反应
C 化合反应
D 分解反应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不能用铁桶盛放农药波尔多液
B.可用熟石灰处理含酸量超标的污水
C.工业上利用液氮和液氧的密度不同制取氧气
D.胃酸过多可服用碱性药物,以减轻胃部不适
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所以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的物质就是二氧化碳
B.有机化合物都含有碳元素,所以含碳元素的物质一定是有机化合物
C.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D.某物质经分解反应后有二氧化硫生成,所以该物质一定含有硫、氧元素
一包白色固体可能由碳酸钾、硫酸钠、氯化钠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
(1)取试样少许溶于水,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该沉淀部分溶于稀硝酸则原固体物质的组成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_____(填化学式,下同)可能含有的物质是_____。
(2)医疗上常用上述实验中的一种自色沉淀作透视肠胃的内服剂,俗称“钡餐”。一旦误将另一种白色沉淀代替这种难溶物作“钡餐”,就会致人中毒,此时可服用硫酸镁溶液解毒,解毒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3)某同学设计实验继续检验可能存在的物质:将(1)实验所得混合物过滤,在滤液中加入用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则可能存在的物质_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