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如图为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都属于“可溶”物质
B.30℃时,将10%的乙溶液降温至0℃,其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C.10℃时,等质量的水分别溶解甲、乙达到饱和,所得溶液质量较大的是乙溶液
D.使甲从溶液中结晶析出,最好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
【答案】B
【解析】
A、20℃时,甲、乙的溶解度都大于10g,所以它们都属于易溶于水的物质,故A错误;
B、0℃时,乙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如果将10%的乙溶液从30℃降温至0℃,该溶液仍为不饱和溶液,不会析出晶体,溶液中的溶质、溶剂质量保持不变则溶质质量分数也不变,仍为10%,故B正确;
C、10℃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所以等质量的水中分别溶解甲、乙两种物质达到饱和时,溶解较多的是甲,即所得溶液质量较大的是甲溶液,碑C错误;
D、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不大,若使甲从溶液中结晶析出,最好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故D错误。故选B。
![](http://thumb.zyjl.cn/images/loading.gif)
【题目】在一支试管中放入一小段镁条(已擦去氧化膜),再向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盐酸,镁条表面有________产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现问题]为了再次观察上述反应现象,小林同学用较长的镁条重做上述实验,但发现了异常现象,试管中出现了白色沉淀。
[实验验证1]小林同学针对两次实验的不同,设计对比实验方案,探究出现异常现象的原因。
试管(盛有同体积同浓度的盐酸) | ① | ② | ③ | ④ |
镁条长度 | 1cm | 2cm | 3cm | 4cm |
相同的实验现象(省略题干现象) | 快速反应,试管发热,镁条全部消失 | |||
沉淀量差异(恢复至20℃) | 无 | 少量 | 较多 | 很多 |
[得出结论]镁条与盐酸反应产生白色沉淀与________有关。
[追问]白色沉淀是什么物质?
[查阅资料]①20 ℃时,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镁54.8 g;
②镁能与热水反应产生一种碱和氢气;
③氯化银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稀硝酸。
[做出猜想]猜想一:镁;猜想二:氯化镁;猜想三:氢氧化镁,猜想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实验验证2]将白色沉淀洗涤干净,分别取少量沉淀于A、B、C试管中,进行如表实验:
试管 | 操作 | 现象 | 结论 |
A | 加入足量盐酸 | ________,白色沉淀________ | 猜想一不正确,但这种白色沉淀能溶于盐酸 |
B | 加入足量水 | 白色沉淀________ | 猜想二不正确 |
C | 加入适量稀硝酸 | 白色沉淀消失 | 原白色沉淀中含有的离子是: |
继续滴加几滴硝酸银溶液 | 出现大量白色沉淀 |
【题目】如图是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实验,小明提出“二氧化碳溶于水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请你根据信息和帮他完成实验探究。
信息: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在通常状况下,1体积的水约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
仪器和药品:喷壶、集气瓶、四朵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纸花、稀醋酸、水若干二氧化碳气体
实验探究:
内容 项目 | 实验一向纸花上喷稀醋酸 | 实验二向纸花上喷水 | 实验三纸花直接放入二氧化碳 | 实验四喷水后放入二氧化碳 |
现象 | 变红 | 不变 | 不变 | _____ |
结论 | _____ | 水不能使石蕊变色 | 干燥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变色 | _____ |
目的 | _____ | _____ | ||
由此你想到什么? | _____ |
实验反思:小李提出可以直接将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来检验,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你觉此法可行吗?_____(填“能”或“不能”),理由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