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铁元素的有关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铁原子的质量是55.85 B.铁元素位于第五周期
C.铁离子的核外有24个电子 D.x=2
下列关于碳单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璀璨夺目的钻石是由碳原子构成的
B.长期未用难以开启的铁锁可以在锁孔中加入少量铅笔芯末作润滑剂
C.C60是一种新型的化合物
D.古代用墨(用炭黑制成)书写的字画能够保存很长时间
下列反应由于现象不明显需要借助酸碱指示剂才能判断出反应发生的是
A.锌与稀盐酸 B.烧碱溶液与稀硫酸
C.氧化铁与稀硫酸 D.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
如图所示为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t1℃时,将30g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而后升温到t2℃,此时该溶液的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__。
(2)t1℃时,24ga的饱和溶液稀释为10%,需要加入水__g。
(3)将t2℃时等质量的a、c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此时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__。
过氧化钠可以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气和一种盐,是潜水艇中的供氧剂。这种盐可能是( )
A.碳酸钠 B.硫酸钠 C.碳酸氢钠 D.氯化钠
同学们利用假日去博物馆游玩,发现一些青铜器(铜、锡合金)表面呈绿色。老师告诉他们,这是铜器长期暴露在空气中生成了铜锈。为了弄清这种绿色铜锈的元素组成,回来后,他们在实验室进行了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1)铜锈俗称铜绿,受热易分解。
(2)无水硫酸铜是一种白色粉末,化学式为CuSO4,遇水变蓝,通常在实验中用来证明水分的存在。
(实验1)小伟采用图1装置进行实验。
(实验现象)(1)观察到B中变蓝色,证明铜绿受热生成了_____。
(2)C中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化学方程式为 _____。
加热一会后,A试管中观察到固体由绿色变为黑色。生成的黑色物质是什么物质呢?他们进一步探究:
(实验2)
小梅采用图2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大试管内的现象为_____。证明黑色固体是氧化铜。实验完毕后,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_。
(实验结论)铜绿中含有_____元素。
(交流与反思)
(1)根据以上实验可以得出铜绿元素组成的理论依据是_____。
(2)由铜绿的组成元素可以推测,铜绿是铜与空气中的氧气、_____共同反应的结果。
关于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构成:都是由分子构成,且都含有氧分子
B. 性质:常温下均为气体,且都易溶于水
C. 用途:氧气可用作燃料,二氧化碳可用作化工原料
D. 转化:在自然界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可以相互转化
现有A~G七种物质,已知A是赤铁矿的主要成分,E的浓溶液稀释时会放出大量的热,G溶液为蓝色,它们之间存在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D:_____
(2)工业上常利用反应①的原理来炼铁,写出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_____。
(3)写出物质C与E的稀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某校九年级“我们爱化学”活动小组的同学,在探究碱的化学性质时,完成了如图所示的A、B两个实验。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A实验中酚酞的作用是_____,所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
(2)B实验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Na2CO3的俗名是_____。
(3)实验后,将两支试管中的废液都倒入废液杯C中,发现混合废液浑浊并显红色。
(分析思考)同学们经过思考一致认为,混合废液显红色是B实验后试管中的溶质与A实验后试管中的酚酞反应的结果。
(提出问题)B实验后试管中的溶质是什么?
(作出猜想)猜想一:试管中的溶质是NaOH;猜想二:试管中的溶质是_____;猜想三:试管中的溶质是Ca(OH)2和NaOH。
(实验验证)华雪同学利用废液杯C中的混合废液来确定B实验后试管中的溶质:将一定质量的废液过滤,取10g滤液并向其中逐滴加入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当加入稀盐酸的质量为20g时反应完全,继续加入稀盐酸,气体的质量不再增加,根据反应现象得到如上最右图所示的图像。
(实验结论)定性结论:分析图像得出:猜想二是正确的,产生的气体是_____(填化学式);猜想一和猜想三是错误的,原因是_____。
定量结论:10g废液中含有Na2CO3_____g;NaOH_____g。
(拓展提升)①请另外设计一个实验,定性证明上述猜想二是正确的:_____。
②测定C烧杯内上层清液的pH的方法是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