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南宋古沉船“南海一号”进入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整体安置在“水晶宫”进行考古保护,2009年9月26日首次展露真容,采集文物样本和收集整体打捞后的基本信息。其据保守估计,其上载有6万至8万件文物,在已发掘出的文物中发现了大量瓷器、宋代铜钱、铁锅、梳篦等物品。
(1)“水晶宫”舱体内充满海水,每月置换一次,其中水质、温度以及其他环境与古船出水前相似。为了保护水晶宫建筑能够百年防腐,你认为选择建筑材料应当具有的特性有_____。
(2)被发掘出的宋代铜钱已经锈迹斑斑,这是因为铜能与空气中的成分发生化合反应生成铜绿(化学式为Cu2(OH)2CO3),请写出相关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根据铜绿的组成判断,若要除去铜钱表面的铜绿,可选用的试剂为___(填化学式)。
(3)打捞出水的文物中,“鎏金龙纹金手镯”光彩夺目、完好无损;铜镜表面有铜锈;铁器则锈迹斑斑或荡然无存。这说明金、铜、铁三种金属的活动性从强到弱的顺序是_________。以下措施不能阻止铁器生锈的是___(填序号)
①刷漆 ②涂油 ③水洗 ④镀一层耐腐蚀的金属
(4)在发掘过程中,发现有许多破碎的瓷片与淤泥混杂在一起。为使这些宝贵的文物不流失,请你设计一种可行的方法获得这些碎瓷片: ______________。
(5)沉船出水的漆木文物都富含水分,为了防止木制文物因失水过快而引起变形,考古界常常可用_______方法让明矾晶体(KAl(SO4) 2·12H2O)填充在木纤维中,已知明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显著增大。操作方法是:将木制文物浸入明矾的______溶液中,待明矾溶液充分渗入后,取出冷却擦干即可。
现在许多食品都采用密封包装,但包装袋中的空气、水蒸气仍会使食品氧化、受潮变质,因此一些食品包装袋中需放入一些铁系脱氧剂,以使食品保质期更长一些。甲、乙、丙三同学为了探究“脱氧剂”的成分,从某食品厂的月饼包装袋中取出“脱氧剂”一袋,打开封口,将其倒在滤纸上,仔细观察,脱氧剂为灰黑色粉末,还有少量的红色粉末。
(提出问题):该脱氧剂中的黑色、红色粉末各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甲同学认为:灰黑色粉末可能是氧化铜、红色粉末可能是铜;
乙同学认为:灰黑色粉末可能是铁粉,也可能还有少量的活性炭粉;红色物质是氧化铁;
丙同学认为:灰黑色物质可能是氧化铜、活性炭粉,红色粉末可能是铜。
(1)你认为_____同学的猜想正确,其理由是:_____。
(2)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验证该同学的猜想是正确的。请填写以下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 预期的实验现象 | 结论 |
① _____ | 绝大部分黑色物质被吸引 | _____ |
②将红色物质放入小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观察现象,继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并观察现象 | _____ | _____ |
(3)写出中②有关反应的一个化学方程式_____。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验证氧气的化学性质。
(1)用该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______ 。 (2)能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的原因是 ______ 。 | 集气瓶中盛有少量二氧化锰,向其中加入适量过氧化氢溶液,然后进行铁丝燃烧的实验。 (3)过氧化氢分解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 。 (4)铁丝燃烧时观察到的现象有剧烈燃烧、放出热量、火星四射、 ______ 。 |
下表各组物质中,物质之间按箭头方向通过一步反应就能实现如图所示转换的是
选项 | 甲 | 乙 | 丙 | 丁 |
A | Cu | CuO | Cu(OH)2 | CuSO4 |
B | CaCO3 | CaO | Ca(OH)2 | CaCl2 |
C | Na2CO3 | NaOH | Na2O | NaCl |
D | CO | CO2 | CaCO3 | C |
A.A B.B C.C 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