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2008?房山区二模)如图已知A、B、C、D、E、F为六种常见化合物相互反应及转化关系,B通常为无色气体,E通常为无色液体,请回答:(1)B的化学式为;
(2)D的俗称是;
(3)B与C反应生成E和F的化学方程式:;
(4)C→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答案】分析:框图题是推断题中的一种形式,是中考考查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题型.这类题目一般是把物质的变化、性质、组成、结构等之间的联系用框图的形式在新情境中出现,试题面目新,考查容量大,能较好地考查学生阅读能力,思维能力,综合推理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找准“题眼”,即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B通常为无色气体,E通常为无色液体”则B为二氧化碳,E为水,A为氢氧化钠,C为氢氧化钙,D为碳酸钠,F为碳酸钙.把假设的结论代入原题中验证,正好符合题意.
解答:解:(1)B通常为无色气体,经推断知:为二氧化碳;
(2)D为碳酸钠,而它的俗称是纯碱,苏打;
(3)“B与C反应生成E和F”即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与水的化学方程式:Ca(OH)2+CO2═CaCO3↓+H2O
(4)C→A即“氢氧化钙生成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a(OH)2+Na2CO3═CaCO3↓+2NaOH
故答为:(1)CO2,
(2)纯碱,
(3)Ca(OH)2+CO2═CaCO3↓+H2O,
(4)Ca(OH)2+Na2CO3═CaCO3↓+2NaOH
点评:解题时往往需要从题目中挖出一些明显或隐含的条件,抓住突破口(突破口往往是现象特征、反应特征及结构特征),导出结论,最后别忘了把结论代入原题中验证,若“路”走得通则已经成功.
“B通常为无色气体,E通常为无色液体”则B为二氧化碳,E为水,A为氢氧化钠,C为氢氧化钙,D为碳酸钠,F为碳酸钙.把假设的结论代入原题中验证,正好符合题意.
解答:解:(1)B通常为无色气体,经推断知:为二氧化碳;
(2)D为碳酸钠,而它的俗称是纯碱,苏打;
(3)“B与C反应生成E和F”即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与水的化学方程式:Ca(OH)2+CO2═CaCO3↓+H2O
(4)C→A即“氢氧化钙生成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a(OH)2+Na2CO3═CaCO3↓+2NaOH
故答为:(1)CO2,
(2)纯碱,
(3)Ca(OH)2+CO2═CaCO3↓+H2O,
(4)Ca(OH)2+Na2CO3═CaCO3↓+2NaOH
点评:解题时往往需要从题目中挖出一些明显或隐含的条件,抓住突破口(突破口往往是现象特征、反应特征及结构特征),导出结论,最后别忘了把结论代入原题中验证,若“路”走得通则已经成功.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2008?房山区二模)某同学对盐酸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按图所示过程进行探究:
(1)填充实验过程空格项:
(2)模型探究:对上述过程采用微观模型加以认识,如图:
①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反应.反应中消失的离子有:______.
②上图微观模型所反映的NaCl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_.
(1)填充实验过程空格项: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
步骤① | 取适量NaOH溶液放入烧杯中,滴入几滴酚酞试液. | ---------------------- | |
步骤② | 用胶头滴管将稀盐酸慢慢逐滴滴入到步骤①所得的溶液中,__________. | 溶液颜色逐渐变浅直到无色. | 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 |
步骤③ | 当滴加稀盐酸至发生上述现象出现,立即停止. | -------------------- | ---------------------- |
步骤④ | 将③所得溶液移入广口瓶,并与盛有浓硫酸的广口瓶用导管连接导通,放置一段时间. | 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
①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反应.反应中消失的离子有:______.
②上图微观模型所反映的NaCl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