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在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会发生变化吗?针对此问题,小王同学通过下面的实验进行探究。
[猜想假设]猜想1: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增大;猜想2: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 ;猜想3: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 。
[设计实验]到底哪种猜想正确?小王想设计了下面的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用热的玻璃棒点燃白磷,使其燃烧,测定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变化。
[实验现象]白磷燃烧产生 ;气球先变大,后又变小.天平最后仍平衡。
[实验反思](1)实验中气球先变大,后又变小的原因是 。
小王根据该实验现象,再结合前面所学的碳酸钙和盐酸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情况的实验探究得出了下列结论:当用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化学反应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应在 ,才能判定参加化学反应的反应物总质量和生成物总质量是否相等。
[猜想假设] 减小 不变
[实验现象] 大量白烟
[实验反思]白磷燃烧放热,气球膨胀;燃烧消耗氧气并冷却到室温,瓶内气压减小,气球变小 密闭容器内
解析试题分析:物质的总质量若发生变化,质量可能变大,也可能变小;白磷燃烧是白磷和氧气反应生成生成五氧化二磷,现象是产生大量的白烟;白磷燃烧时会放出热量,导致气球膨胀,在这过程中氧气的量减少,冷却后瓶内气压减小所以,气球就变小。当用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化学反应,气体的质量不能称取会导致天平不平衡,所以当用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化学反应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应在密闭容器内才能判定参加化学反应的反应物总质量和生成物总质量是否相等。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的验证
![](http://thumb.zyjl.cn/images/loading.gif)
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发现了一瓶标签受到腐蚀(如图所示液,他们对此产生了兴趣。
[提出问题]这瓶溶液究竟是什么?
经过询问实验老师平时的药品保管得知,这瓶无色溶液应该是碳酸钠、碳酸氢钠、氯化钠、硫酸钠、硝酸钠中的某一种。为了确定该药品,他们首先进行了理论分析:
(1)小明根据标签上的组成元素认为一定不可能是 。
(2)小英提出,碳酸氢钠、硝酸钠也不可能,你认为她的依据是 。
为了确定该溶液究竟是剩余两种盐的哪一种,他们设计了如下实验。
[设计实验]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慢慢滴加BaCl2溶液,静置一段时间,倾去上层清液,向沉淀中继续滴加稀盐酸 | 先出现白色沉淀,后产生大量气泡 |
[实验结论]该瓶无色溶液是 。
生成白色沉淀过程的化学方程式是 。
[实验反思]小强认为上述设计实验还可简化,仍能达到目的。小强的实验操作是 。经查阅资料得知上述五种盐里碳酸钠、碳酸氢钠的溶液呈碱性,其余三种盐的溶液呈中性,请你再设计一种实验方法,确定该溶液究竟是哪种盐,简述实验操作和现象 。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按照课本上的实验装置做“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实验(如图所示),但测出的氧气的体积分数明显小于1/5。请你参与探究:
(1)提出问题:造成误差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改进课本上的实验装置?
(2)查阅资料:红磷、白磷的一些性质如下表:
| 颜色、状态 | 熔点/℃ | 着火点/℃ | 密度/(g/cm3) |
红磷 | 暗红色固体 | 590 | 240 | 2.34 |
白磷 | 白色或黄色固体 | 44.1 | 40 | 1.82 |
(3)猜想与假设:
①甲同学:可能是导管内原含有空气,后来留有吸入的水,影响实验的准确性。
②乙同学:可能是瓶内残留气体中还有氧气。
③你还能作出的猜想是 。
(4)交流与讨论:
①丙同学认为用木炭代替红磷,就可以消除误差,你认为他的猜想 ,(填“合理”或“不合理”)理由是 。
②他们对课本上的实验装置进行了图2所示的改进(其他仪器忽略)。
a.甲同学提出应把红磷换为白磷,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
b.通过粗铜丝来点燃玻璃管内的白磷,这利用了金属的 性。
c.与课本上的实验装置相比较,该装置的一个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探究与反思:
①为了验证乙同学的猜想,将铜粉放在残余气体中加热,观察到铜粉变黑色,证明乙同学的猜想 (填“合理”或“不合理”)
②大家用改进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进行实验,待玻璃管冷却、管内白色的烟幕消失时,左玻璃管内的液面上升了1格,得到了较准确的结果,但又意外发现左玻璃管内壁上端附着黄色固体。左玻璃管上端的黄色固体的主要成分可能是 。
![](http://thumb.zyjl.cn/pic5/tikupic/81/c/5zfhx2.jpg)
小雨阅读课外资料得知:双氧水分解除了用二氧化锰还可用氧化铜等物质作催化剂,于是她对氧化铜产生了探究兴趣。
【提出问题】氧化铜是否也能作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它是否比二氧化锰催化效果更好?
【设计实验】小雨以生成等体积的氧气为标准,设计了下列三组实验(其它可能影响实验的因素均忽略)。
实验序号 | KClO3质量 | 其他物质质量 | 待测数据 |
① | 1.2g | / | |
② | 1.2g | CuO 0.5g | |
③ | 1.2g | MnO2 0.5g | |
(1)上述实验应测量的“待测数据"是 ;
(2)若实验②比实验①的“待测数据”更_______(选填“大"或“小"),说明氧化铜能加快氯酸钾的分解速率;
(3)将实验②反应后的固体加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若称量得到0.5g黑色粉末,再将该黑色粉末放入试管中,加入________________,若观察到 ,说明黑色粉末的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保持不变。
【预期结论】氧化铜还能作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
【评价设计】你认为小雨设计实验③和实验②对比的目的是___________
某兴趣小组同学对实验室制备氧气的条件进行如下探究实验。
①为探究催化剂的种类对氯酸钾分解速度的影响,甲设计以下对比实验:
Ⅰ.将3.0g KClO3与1.0g MnO2均匀混合加热
Ⅱ.将x g KClO3与1.0g CuO均匀混合加热在相同温度下,比较两组实验产生O2的快慢。
Ⅱ中x的值应为________。
②乙探究了影响双氧水分解速度的某种因素。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 双氧水的质量 | 双氧水的浓度 | MnO2的质量 | 相同时间内产生O2体积 |
Ⅰ | 50.0g | 1% | 0.1g | 9 mL |
Ⅱ | 50.0g | 2% | 0.1g | 16 mL |
Ⅲ | 50.0g | 4% | 0.1g | 31 mL |
本实验中,测量O2体积的装置是________(填编号)。
![](http://thumb.zyjl.cn/pic5/tikupic/32/7/ipt7k.png)
实验结论:在相同条件下,_______________,双氧水分解得越快。
丙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通过比较____________也能达到实验目的。
![](http://thumb.zyjl.cn/pic5/tikupic/a6/5/qd0vo.png)
在学习了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知识后,小华想在实验室里通过实验验证一下Zn、Fe、Cu三种金属的活动性,设计了如下实验:
①取相同形状的铁片、锌片、铜片,分别用砂纸打磨至光亮,放入试管中。
②分别加入5毫升20%的稀硫酸,观察现象并记录到下面的表格中。
试管编号 | 1 | 2 | 3 |
反 应 物 | Zn片+稀H2SO4 | Fe片+稀H2SO4 | Cu片+稀H2SO4 |
反应现象 | 气泡多、大、上升快 | 气泡细小,上升慢 | 没有气泡 |
(1)根据小华的实验设计可知,他是通过 来判断金属活动性的。
(2)在实验过程中,细心的小华还发现了二个有趣现象①试管发烫,②反应的速度随时间而变化,他粗略的用图像画了下来(如下图)。反应速度为什么会这样变化呢?科学老师给了他一个启示:化学反应的速度跟反应温度、反应物的溶质质量分数有关。经过思考小华给出了一个合理的解释 。
![](http://thumb.zyjl.cn/pic5/tikupic/34/c/1yfvx2.png)
(3)对于验证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小明提出了一个 更简单的方案:把锌片、铜片分别放入 溶液,通过观察反应的现象就可以了。
某小组同学进行了有关蜡烛成分测定的实验
实验步骤 | 现象 | 结论 | |
![]() | 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 | 烧杯内壁有小液滴 | 产物中有 |
将内壁涂有 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 | 产物中有二氧化碳 |
由此可知:蜡烛的成分主要由 元素组成,可能还含有 。
为了研究外界条件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某同学做了以下实验,请回答
编号 | 操作 | 实验现象 |
① | 分别在试管A、B中加入5mL 5% H2O2溶液,各滴入2滴等浓度 FeCl3溶液.待试管中均有适量气泡出现时,将试管A放入盛有5℃左右冷水的烧杯中浸泡;将试管B放入盛有40℃左右热水的烧杯中浸泡. | 试管A中不再产生气泡;试管B中产生的气泡量增大. |
② | 另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5mL 5% H2O2溶液和5mL 10% H2O2溶液 | 试管A、B中均未明显见到有气泡产生. |
(1)过氧化氢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实验①的目的是 .
实验中滴加FeCl3溶液的目的是 .
(3)实验②未观察到预期的实验现象,为了帮助该同学达到实验目的,你提出的对上述操作的改进意见是 (用实验中提供的试剂).
(4)某同学在50mL一定浓度的H2O2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二氧化锰,放出气体的体积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则A、B、C三点所表示的瞬时反应速率最慢的是 .
(5)催化剂是化学反应前后 均未改变的一类化学物质.
(6)对于H2O2分解反应,Cu2+也有一定的催化作用.为比较Fe3+和Cu2+对H2O2分解的催化效果,某化学研究小组的同学分别设计了如图甲、乙所示的实验.请回答相关问题:
![](http://thumb.zyjl.cn/pic5/tikupic/2c/0/h4yta1.png)
①定性分析:如图甲可通过观察 ,定性比较得出结论.有同学提出将FeCl3改为 更为合理,其理由是 .
②定量分析:用图乙所示装置做对照实验,实验时均以生成40mL气体为准,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的因素均已忽略.实验中需要测量的数据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