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图示可以简明、直观的表达信息。仔细读图,根据图示完成下列各题。
(1)图1是表示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 禁止吸烟 B 禁止带火种 C 禁止放易燃物
(2)图2是元素周期表中氩元素的某些信息,据此可知,的相对原子质量是______;
(3)图3是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x=____________;
(4)下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①P点表示__________。
②在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__________。
③t1℃时,向20g甲物质中加入50g水,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___。
④在t3℃时,将甲、乙、丙三种物质分别溶解在50g水中达到饱和,降温至t1℃,析出晶体多少关系是___________。
⑤甲物质中含有少量乙物质,可用________方法提纯甲物质。
⑥t3℃时,将50g甲的饱和溶液稀释为质量分数为20%的甲溶液,需另加水_______g。(结果精确到0.1g)
【答案】A 131.3 17 在t2℃时,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乙>甲=丙(或甲=丙<乙) 20% 甲>乙>丙(或丙<乙<甲) 冷却结晶(或降温结晶) 33.3
【解析】
(1)图1表示禁止吸烟,故填:A;
(2)在元素周期表中最下方的数字表示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故填:131.3;
(3)当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所以若图3表示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则x=2+8+7=17;
(4)①t2℃时,甲乙溶解度曲线交于P点,则P点表示在t2℃时,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②在t1℃时,甲丙溶解度曲线相交,乙溶解度曲线在甲丙上方,此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乙>甲=丙(或甲=丙<乙)。
③t1℃时,甲溶解度为25g,向20g甲物质中加入50g水,充分溶解可溶解12.5g甲,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④在t3℃时,将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3℃降温至t1℃时,甲和乙析出晶体,在t1℃下乙的溶解度大于甲,故析出晶体甲多于乙,而丙的溶解度增大,溶液组成不变,析出晶体多少关系是:甲>乙>丙(或丙<乙<甲)。
⑤甲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乙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不大,甲物质中含有少量乙物质,可用冷却结晶(或降温结晶)方法提纯甲物质。
⑥t3℃时,甲溶解度为50g,将50g甲的饱和溶液稀释为质量分数为20%的甲溶液,根据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设需另加水的质量为x,则
,解得x≈33.3g。
![](http://thumb.zyjl.cn/images/loading.gif)
【题目】在野外生存训练中可通过下图所示“钻木取火“的方法取得火种。同学们对用手快速转动取火棒就能使火引子产生火苗的现象提出质疑,并在实验室和老师一起展开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燃烧的条件是什么?
(作出猜想)猜想一:燃烧需要可燃物
猜想二:燃烧需要可燃物和氧气
猜想三:__________
(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步骤一:分别在酒精灯火焰上同时加热片刻蘸有酒精和水的棉球。 | ________ | 猜想三正确 |
步骤二:将______的乒乓球片和滤纸片分别放在一块薄钢片的两侧,加热钢片中部,如下图所示。 | ___________ | |
步骤三:在老师指导下,组装了以下装置。其操作方法是先关闭止水夹K1,打开止水央K2,将乙装置注射器中盐酸推入锥形瓶,再向烧杯中倒入80℃的热水,进行第一次观察现象。然后关闭止水央K2,打开止水央K1,将甲装置注射器中的过氧化氢溶液推入锥形瓶,进行第二次观察现象。 | 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现象是__________ |
(实验反思)
(1)步骤一中,若加热时间足够长,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
(2)“钻木取火”时适合做“火引子”的材料应具备的性能是_________。
(3)野外用火结束后,你认为应采取的灭火措施是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