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某化学兴趣小组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及铁燃烧现象.
[提出问题1]物质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猜想与假设]1.有可燃物    2.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3.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设计与实验1]
验  证 对比试验
假设1 示例:加热烧杯,烧杯不可燃 点燃蜡烛,蜡烛可燃
假设2 常温放置蜡烛,蜡烛不燃烧 ______
假设3 点燃蜡烛,蜡烛在空气中持续燃烧 ______
[得出结论]猜想正确,燃烧必须同时满足3个条件,只要破坏1个燃烧的条件,就能达到灭火的目的.
[提出问题2]根据“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为什么会“火星四射”?
[查阅资料1]含碳细铁丝燃烧时,其中的炭粒生成的CO2气体在熔融液态物质中形成气泡,熔融液态物质因气泡炸裂引起“火星四射”的现象.
[设计与实验2]小明对铁丝在氧气中燃烧为什么会火星四射进行探究.下表是他将纯镁条和不同含碳量的铁丝(镁条和铁丝直径均为0.4mm)放入氧气中燃烧时的实验现象的记录.
请你分析回答:
物质 镁条 含碳0.05%的铁丝
燃烧时
的现象
剧烈燃烧,发出
耀眼白光,无火星
剧烈燃烧
极少火星
[查阅资料2]镁条能在空气中剧烈燃烧,也能在二氧化碳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有黑色固体生成;细铁丝可以在氯气中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的热,产生大量棕黄色的烟;磷能在氯气中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的热,产生大量的白色烟雾.
回答下列问题:
(1)将两个[设计与实验]表格中的有关内容填写完整:
(2)完成化学反应方程式:
①铁在氧气中燃烧:______;
②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______.
(3)完成本探究活动,你对“燃烧”有什么新认识?______.
(4)设计对比实验的关键是什么?______.
【设计与实验】明白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条件,即物质具有可燃性、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接触.从假设1可知烧杯是不可燃烧的物质,后面的就要填写可燃物;假设2是常温放置蜡烛,蜡烛不燃烧,说明蜡烛没有达到着火点;假设3是点燃蜡烛,蜡烛在空气中持续燃烧,说明燃烧时必须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
由前两项对比可知铁丝含碳量越高火星越多,所以未填内容应为含碳量依次升高,反应时火星越来越多所以答案为:
物质 镁条 含碳0.05%的铁丝 含碳0.2%的铁丝 含碳0.6%的铁丝
燃烧时
的现象
剧烈燃烧,发出
耀眼白光,无火星
剧烈燃烧
极少火星
剧烈燃烧
少量火星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2)①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物是铁和氧气,生成物是四氧化三铁,用观察法配平,反应条件是点燃,所以方程式是:3Fe+2O2
 点燃 
.
 
Fe3O4;②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的反应物是镁和二氧化碳生成物是氧化镁和碳,用观察法配平,所以方程式是2Mg+CO2
 点燃 
.
 
2MgO+C;
(3)通过资料中的信息,“镁条能在空气中剧烈燃烧,也能在二氧化碳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细铁丝可以在氯气中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的热,产生大量棕黄色的烟;磷能在氯气中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的热,产生大量的白色烟雾.”可知燃烧是发光、放热的剧烈化学反应,燃烧不一定有氧气参加;
(4)设计对照实验时要注意只能有一个变量,其它量必须相同.
故答案为:(1)
验  证 对比试验
假设1 示例:加热烧杯,烧杯不可燃 点燃蜡烛,蜡烛可燃
假设2 常温放置蜡烛,蜡烛不燃烧 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假设3 点燃蜡烛,蜡烛在空气中持续燃烧 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物质 镁条 含碳0.05%的铁丝 含碳0.2%的铁丝 含碳0.6%的铁丝
燃烧时
的现象
剧烈燃烧,发出
耀眼白光,无火星
剧烈燃烧
极少火星
剧烈燃烧
少量火星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2)①3Fe+2O2
 点燃 
.
 
Fe3O4;②2Mg+CO2
 点燃 
.
 
2MgO+C;(3)燃烧不一定有氧气参加;(4)只允许有一个变量,其它量必须相同.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25、过氧化钠(Na2O2)是一种淡黄色固体.在一次科技活动中,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将包有Na2O2固体的棉花放入了如图1的实验中,发现了高低不同的两根蜡烛,下面的蜡烛先熄灭,上面的蜡烛后熄灭;同时也惊奇地发现棉花燃烧了起来.
(1)实验过程中“下面的蜡烛先熄灭,上面的蜡烛后熄灭”的现象
说明二氧化碳具有
CO2密度比空气大
CO2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性质
的性质.
(2)棉花为什么会燃烧呢?小组同学认为棉花要燃烧,除了满足“棉花是可燃物”这一条件,还另需满足a:
与氧气接触
、b:
温度达到着火点
两个条件.
提出问题:在上述实验中是如何给棉花提供a和b这两个燃烧条件的呢?
查阅资料:①在常温下Na2O2和CO2能发生化学反应.
②无水硫酸铜为白色固体,吸水后变为蓝色.
【设计实验】:经过讨论后,小组同学
设计了如图2的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步骤:①检查整套装置的气密性;②把相关的试剂放入对应的仪器内(D装置的U型管内放有足量的Na2O2固体,烧杯内盛有饱和的澄清石灰水),并按图2组装整套实验仪器;③用力推动针筒的活塞,把稀盐酸注入试管内;④一段时间后,在P处放置一根带火星的小木条,观察现象.
注:整个实验中不考虑稀盐酸的挥发和空气对实验的影响,B装置可除去二氧化碳气体中混有的水蒸气.
实验现象:①无水硫酸铜没有变蓝色;②带火星的小木条复燃;③饱和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分析:D装置的烧杯内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原因是
Na2O2和CO2反应放出热量,使石灰水温度升高,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减小,析出氢氧化钙固体

得出结论:①“小木条复燃”说明Na2O2和CO2反应产生的一种气体,使图1中的棉花满足了燃烧的一个条件;②“饱和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Na2O2和CO2反应
放出
(填“吸收”或“放出”)热量,使图1中的棉花满足了燃烧的另一个条件.
拓展提高:①Na2O2和CO2反应除生成一种气体外,还生成了一种固体,小明认为生成的固体是NaOH,小红认为是Na2CO3,同学们经过思考后认为
小明
同学的猜想是错误的,理由是:
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反应物中没有氢元素所以不能生成NaOH

②Na2O2和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Na2O2+2CO2=2Na2CO3+O2
某化学兴趣小组以“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为课题进行实验探究.
相关实验记录如下:
数据记录 实验一 实验二
反应容器
反应前(g) 4.8 118.4
反应后(g) 8.0 118.4
实验结论 在化学反应中,生成物的总质量与反应物的总质量不相等 在化学反应中,生成物的总质量与反应物的总质量相等
(1)要顺利完成上述研究,还必须需要的实验器材是
托盘天平
托盘天平

(2)你认为实验
实验二
实验二
(填“实验一”或“实验二”)正确地反映了“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请你分析导致另一个实验结论错误的原因是
镁条与氧气反应是在敞口的容器中进行,空气中的部分氧气会参与反应,导致质量变大,实验失败
镁条与氧气反应是在敞口的容器中进行,空气中的部分氧气会参与反应,导致质量变大,实验失败

可见,用实验来研究“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时,必须在
密闭
密闭
容器中进行.
(3)请从原子的角度简要分析你认为正确的结论的原因
原子种类、原子数目和原子的质量想化学反应前后都不变
原子种类、原子数目和原子的质量想化学反应前后都不变

(4)你认为这条科学结论的获得对化学研究的重大意义是
使人们对化学进行定量的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使人们对化学进行定量的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2013?莘县一模)某化学兴趣小组用铁丝、铜丝、银丝、稀硫酸和硫酸铜溶液验证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实验结束后,该兴趣小组又对该实验的废液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实验的废液中含有什么物质?
[分析总结]
(1)小明通过观察,认为废液中一定有含有硫酸铜,他是通过观察到什么现象得出此结论:
溶液呈现蓝色
溶液呈现蓝色

(2)小青通过对反应物的分析,她认为废液中一定含有硫酸亚铁,她的依据是:
铁丝和稀硫酸(或硫酸铜)反应产生硫酸亚铁
铁丝和稀硫酸(或硫酸铜)反应产生硫酸亚铁

[做出猜想]小倩提出废液中还可能含有硫酸;
[实验验证]
(1)小倩用pH试纸测得废液的pH小于7,证明废液中含有硫酸.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的方法
把待测液滴到pH试纸上,把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读出pH
把待测液滴到pH试纸上,把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读出pH

(2)小黄向少量废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也得到了相同及结论,小黄观察到的现象是
滴加一定量氢氧化钠溶液后才有沉淀生成
滴加一定量氢氧化钠溶液后才有沉淀生成

通过以上分析和实验,同学们得出废液中含有硫酸亚铁、硫酸铜和硫酸.
[拓展应用]
(1)若将废液中的溶质全部转化为硫酸亚铁,应向废中加入过量的
铁粉
铁粉

(2)反应完全后,过滤,滤渣中物质是
铜和铁
铜和铁
,滤液中溶质为硫酸亚铁.
今年冬天天气比较寒冷,市场上各种各样的保暖袋热销.
(1)有一种发热产品“热宝”暖手袋(密封性好)很有特色,初次使用只要用手揉搓袋内的液体,一段时间后,温度就会升高;当停止揉搓,冷却到室温时,袋内的液体中会有固体物质;再次使用时,只要把“热宝”放入沸水中加热,使袋内固体消失后,再次用手揉搓袋内的液体,温度便又会升高.因此,此产品可反复使用达千次以上.
查阅资料:袋内的液体是醋酸钠的“过饱和溶液”.
Ⅰ.在一定温度和压力的条件下,当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已超过该温度和压力下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而溶质仍不析出的现象叫过饱和现象,此时的溶液称为过饱和溶液.
Ⅱ.醋酸钠“过饱和溶液”的配制方法:室温下,先向装有醋酸钠饱和溶液的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醋酸钠晶体,再将烧杯放在到电热板上加热,使晶体完全溶解,最后将该溶液急速冷却到室温(冷却过程中无晶体析出).
Ⅲ.醋酸钠“过饱和溶液”是一种处于不稳定状态的溶液,其不稳定性主要体现在:若溶液受到振动或者向溶液中加入溶质晶体,溶液中便会出现晶核--溶质析出的聚集中心,这时溶液中过量溶解的溶质就会析出而成为饱和溶液,即转化为稳定状态.
分析问题:根据上述材料,回答如下问题:
①醋酸钠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增大
增大
(选填“不变”、“增大”或“减小”).
②在使用过程中,“热宝”暖手袋内液体中产生的固体物质是
醋酸钠晶体
醋酸钠晶体

③醋酸钠的“过饱和溶液”转变成饱和溶液的过程是一个
放热
放热
(填“吸热”或“放热”)过程.
④实验室的桌面上现有一个装有醋酸钠“过饱和溶液”的烧杯,若要使溶质从溶液中析出,可采取下列方法中的
C
C

a.加入少量醋酸钠晶体   b.摩擦烧杯壁,产生玻璃碎末  c.过度冷却   d.用玻璃棒搅拌
A.a             B.a、b           C.a、b、d         D.a、b、c、d
(2)某沿海地区的食品厂开发生产了一种保暖袋深受中小学生喜爱.剪开保暖袋的外层塑料,会发现袋内有一小袋红色液体和一些固态物.红色液体是一种溶解了有香味的色素的水溶液.
使用时,用手拍打几下保暖袋,让袋内红色液体与固态物接触,3至5分钟保暖袋的温度就达70度以上.
提出问题:袋内的固态物是什么?
进行猜想:猜想1:固态物是氢氧化钠;猜想2:固态物是A物质;猜想3:固态物是硝酸铵.
上述猜想中,猜想3肯定不成立的理由是
硝酸铵形成溶液温度温度降低
硝酸铵形成溶液温度温度降低

实验验证:为了验证其他两种猜想,某化学兴趣小组开展了如下探究:
Ⅰ.查阅资料发现,氢氧化钠的主要性质:①一种易溶于水的白色固体;②能够使无色酚酞变红色;③能和二氧化碳气体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aOH+CO2=Na2CO3+H2O,且反应生成的Na2CO3易溶于水.
Ⅱ.请完成如下探究实验表格: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袋内固体与一定量的水混合后于烧杯中,充分搅拌后过滤,向滤液中
通入二氧化碳
通入二氧化碳
溶液变浑浊
溶液变浑浊
猜想2正确
反思评价:①小组同学仔细观察,发现袋内固态物中还混有一些煅烧过的田螺、蚌壳碎片,由此想到了猜想2的A物质的来源.A物质
CaO
CaO
(写化学式),生成A物质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CaCO3
 高温 
.
 
CaO+CO2
CaCO3
 高温 
.
 
CaO+CO2
;A物质在食品厂里的一种用途是:
干燥剂
干燥剂

②袋内的液体之所以不用蒸馏水,而要向水中添加一些易溶性色素,一方面是使液体颜色鲜艳、且有香气;另一方面是防止低温下结冰而冻裂包装袋,其主要原理是
降低水的凝固点
降低水的凝固点

③与上题装有醋酸钠“过饱和溶液”的热宝相比,本题中深受中小学生喜爱的保暖袋在使用价值上最突出的一个缺点是
使用方便
使用方便
(2013?长宁区一模)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按照课本实验方法(如图甲),做木炭与氧化铜反应的实验时,发现很难观察到有亮红色金属铜的生成,却往往有暗红色固体出现.他们决定对这个实验进行探究和改进.

【提出问题】暗红色的固体是什么?如何选择合适的条件,使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现象更明显?
【查阅资料】铜元素有+1和+2两种化合价,氧元素的化合价通常为-2.
【猜想与假设】
(1)同学们认为这种暗红色固体可能是另一种铜元素的氧化物,并猜测它的化学式为
Cu2O
Cu2O

(2)同学们还认为,通过改变反应物的状态、质量比,以及反应装置等,可以使该实验现象更加明显,减少出现暗红色固体的情况.
【分析与交流】
(1)小赟建议用超细炭粉与氧化铜粉末充分混合高温加热进行实验.你认为这样建议的原因是
增大反应物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充分
增大反应物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充分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2CuO
 高温 
.
 
2Cu+CO2
C+2CuO
 高温 
.
 
2Cu+CO2

(2)小慧认为稳定的高温是本实验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建议在酒精灯火焰处加金属网罩(如图乙),使酒精灯外焰完全包围试管的下部,其作用是
集中火焰,提高温度
集中火焰,提高温度

【实验与结论】
同学们决定按改进后的方案进行实验.他们在检查了乙装置的
气密性
气密性
后,往试管中加入已充分干燥的超细炭粉与氧化铜粉末的混合物,并开始加热,当看到澄清的石灰水刚刚有稍许浑浊时,
不能
不能
(填“可以”或“不能”)确定氧化铜和炭粉已经开始反应.待反应结束,先将导气管从石灰水中取出,然后立即关闭止水夹,让产物自然冷却.若不及时关闭止水夹,可能出现的问题是
生成的铜再次被氧化
生成的铜再次被氧化
.待产物冷却后,同学们终于看到了期待已久的亮红色金属铜,实验获得了圆满成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