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据CCTV《科技博览》报道,2004年中科院用CO2合成了可降解塑料聚二氧化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二氧化碳属于氧化物 ②聚二氧化碳属于高分子化合物③聚二氧化碳就是干冰 ④聚二氧化碳的使用会产生白色污染.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①二氧化碳即CO2,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符合氧化物的定义,属于氧化物,故正确;
②聚二氧化碳属于合成塑料,是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故正确;
③干冰是固体二氧化碳,其化学式是CO2,而聚二氧化碳属于合成塑料,是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故错误;
④聚二氧化碳可降解,所以使用过程中不会产生白色污染,故错误.
故选A.
【题目】某化学小组对一包干燥的红色粉末组成进行探究.请你参与并回答有关问题。
【教师提醒】它由Cu、Fe2O3二种固体中的一种或两种组成。
【提出猜想】红色粉末可能的组成有:①只有Cu;②只有_____________ ;③是Cu、Fe2O3的混合物。
【资料获悉】Cu在FeCl3溶液中发生的反应:2FeCl3+Cu═2FeCl2+CuCl2
Fe2O3与稀盐酸发生的反应:Fe2O3+6HCl═2FeCl3+3H2O
【实验探究】
(1)甲同学取少量红色粉末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稀盐酸,振荡后观察,发现固体全部溶解。甲同学认为可以排除猜想中的①和③,而乙同学认为只能排除猜想①,你认为__________ 的观点正确(填“甲”或“乙”)。
(2)丙同学为进一步确定红色粉末的组成,称取该粉末5.0g装入硬质玻璃管中,按右图在通风橱中进行实验。开始时缓缓通入CO气体,过一段时间后再加热使其充分反应。待反应完全后,停止加热,仍继续通CO气体直至玻璃管冷却。反应前后称量相关装置和物质的总质量,其数据如下表:
反应前 | 反应后 | |
Ⅰ组 | 玻璃管和红色粉末的总质量为37.3g | 玻璃管和固体物质的总质量为36.1g |
Ⅱ组 | 洗气瓶和所盛溶液的总质量为180.0g | 洗气瓶和瓶中物质的总质量为183.1g |
【交流讨论】
(1)在装置A中先通CO气体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
(2)应该选择_______组的实验数据计算来确定红色粉末的组成.最终计算结果表明:该红色粉末的组成是猜想中的第_______ 组(填序号)。
(3)实验中观察到A装置中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反思评价】丁同学指出:从环保角度,上图装置有严重不足之处.你认为应该如何改进?____________。
【题目】小林同学在体育课上腿部擦伤,医务室的大夫在她伤口上涂了医用过氧化氢溶液,小林看到伤口处产生了小气泡,很好奇。为什么瓶中的过氧化氢溶液涂到伤口上,分解就加快了呢?
I.小林准备用如下图所示装置测定过氧化氢分解的快慢,实验前在注射器中吸入过氧化氢溶液,量筒内装满水。实验开始时,向试管中注入过氧化氢溶液,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记录2分钟收集的气体体积。
(1)请写出过氧化氢分解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要检验生成的气体是否为氧气,可将导气管从水中取出,取带火星的木条放在 导气管口处,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生成的气体是氧气。
II.小林查阅了相关资料,并进行了探究实验
【查阅资料】
①过氧化氢是人体代谢废物之一,它能够对机体造成损害,人体存在过氧化氢酶,可以催化过氧化氢分解。
②温度对化学反应的快慢有影响,人体正常体温是37℃。
【提出猜想】
猜想1: 过氧化氢分解加快是因为体温比瓶中的温度高。
猜想2: 过氧化氢分解加快是因为伤口中有过氧化氢酶。
【进行实验】
(3)实验①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
(4)实验②中第一次收集到的氧气体积为__________ mL。
(5)实验②中横线部分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
【实验反思】
小林反思了实验过程,认为人体中过氧化氢酶是在体温条件下发挥作用的,实验得出的结论可能存在不足。因此又补充进行了几组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所示。
加入过氧化氢酶 | 不加过氧化氢酶 | |||||
反应温度/ ℃ | 25 | 37 | 42 | 25 | 37 | 42 |
收集到气体体积/ mL | 39 | 56 | 34 | 5 | 5 | 5 |
(6)通过这些数据,你能得出的新结论是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