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2015年12月30日,113号、115号、117号和118号4个人工合成新元素被确认发现了;2016年6月8日,IUPAC公布了新元素发现者提出的新元素的命名。时至今日元素周期表上的118种元素已经都被发现,为了便于研究元素的性质,常常需要寻找它们之间的内在规律,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1-18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1)上述表中是地壳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________,(填元素符号)该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为________,该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________(填“得”或“失”)电子,形成的离子符号为__________。
(2)从表中分析其规律可知,每一周期元素原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相同,每族元素的原子的________________相同,由此我们猜想一下,第一纵行钠元素下面的钾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Al 13 失 Al3+ 电子层数相同 最外层电子数
【解析】(1)地壳中元素含量排在前四位的是:O、Si、Al、Fe ,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Al;铝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3,核外有三层电子,最外层电子数为3,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3个电子形成带三个单位正电荷的铝离子。根据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故铝离子表示为Al3+;(2)由元素周期表可知,每一周期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每族元素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钠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1,有三个电子层,那么钾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也为1,有四个电子层,钾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题目】小苏打(碳酸氢钠)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工业上制取小苏打有多种方法,其中有一种是气相固碳法,其利用的原理是:Na2CO3 + H2O + CO2 =2NaHCO3
资料: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溶解度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部分)
温度/℃ | 0 | 15 | 20 | 30 | 40 | 50 | 60 |
碳酸氢钠溶解度/g | 6.9 | 8.72 | 9.6 | 11.1 | 12.7 | 14.45 | 16.4 |
碳酸钠溶解度/g | 7.1 | 13.25 | 21.8 | 39.7 | 48.8 | 47.3 | 46.4 |
学校实验小组验证反应原理,在室温为15℃时,同学们将10g氢氧化钠固体完全溶解溶于80g水中,而后匀速的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同时用传感器测定溶液的pH变化,同时用数据采集器记录并绘制图像如图2所示。
⑴ 图1所示实验中,用“分液漏斗”而不用“长颈漏斗”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
⑵ 通过图像分析,小苏打溶液是显________(填“酸性”、“中性”或“碱性”),图像中M点处发生的主要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⑶ 为了确定M处溶液的成分,同学们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 | 加入试剂 | 实验现象 | 初步实验结论 |
① | 滴入________ | 溶液变红 | 有________物质 |
② | 加入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
⑷ 实验过程中,同学们发现18min后溶液的pH基本不再变化,则此时烧杯中就可观察到的现象有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