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27、今年我市化学实验操作考察的实验之一是“检验白色固体的主要成分”.提供药品为:白色固体、氢氧化钠溶液、盐酸、澄清石灰水、水、红色石蕊试纸、蓝色石蕊试纸.下面是一些同学在实验考核现场的场景:请帮助解决他们实验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甲同学猜测该白色固体属于铵盐,请写出他的检验方法
乙同学猜测该白色固体属于碳酸盐.开始实验时,首先便是连接仪器后利用手捂法检验装置气密性.但是发现导管浸没在水中较长时间后导管口无气泡冒出,他判断该装置气密性有问题,向监考老师提出.老师走过来看到此时固定在铁架台上的试管连接着的导管口有倒吸进入的水,且水柱液面不下降,于是告知该学生,装置气密性是好的.该学生反驳说将导管放入水中后一直未见气泡冒出,肯定有问题.老师指出该学生的一个操作上的问题:“你在检验气密性时先
丙同学在进行实验前检查桌面,发现有未擦干的液体残留于桌面上(液体为前一组同学不小心将某一试剂瓶打翻,未完全处理干净所致),当进行鉴定铵根离子的实验时,发现在试管口与桌面残留液体间产生“烟雾缭绕”的现象.请你判断该现象产生的是
甲同学猜测该白色固体属于铵盐,请写出他的检验方法
将待测物取用与氢氧化钠溶液共热,若产生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则证明是铵盐
乙同学猜测该白色固体属于碳酸盐.开始实验时,首先便是连接仪器后利用手捂法检验装置气密性.但是发现导管浸没在水中较长时间后导管口无气泡冒出,他判断该装置气密性有问题,向监考老师提出.老师走过来看到此时固定在铁架台上的试管连接着的导管口有倒吸进入的水,且水柱液面不下降,于是告知该学生,装置气密性是好的.该学生反驳说将导管放入水中后一直未见气泡冒出,肯定有问题.老师指出该学生的一个操作上的问题:“你在检验气密性时先
用手捂试管壁
,后将导管放入水中
,所以导致了这样的现象.但是根据导管内倒吸进入的水面不下降我们还是可以判断该装置气密性没问题.”该同学恍然大悟.丙同学在进行实验前检查桌面,发现有未擦干的液体残留于桌面上(液体为前一组同学不小心将某一试剂瓶打翻,未完全处理干净所致),当进行鉴定铵根离子的实验时,发现在试管口与桌面残留液体间产生“烟雾缭绕”的现象.请你判断该现象产生的是
白烟
(填“白烟”或“白雾”)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打翻的溶液为盐酸挥发出来的HCl气体与检验时产生的NH3气体反应生成氯化铵固体小颗粒
(提示:该现象产生原因与所选用的药品有关)分析:铵盐能和显碱性的物质反应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氨气;装置气密性的检查一般常用加热法,依据的原理是:通过加热(用酒精灯或热毛巾或体温)密闭容器,使其中的气体受热膨胀,压强变大,导致放入水中的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导管应先放入水中),移开热源后,由于装置中的气体遇冷收缩、压强变小,又会在导管里形成一段水柱.由题意和提示结合所学酸、铵盐的性质分析判断.
解答:解:因为铵态氮肥能和显碱性的物质反应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可以用显碱性的物质氢氧化钠进行检验.故可将待测物取用与氢氧化钠溶液共热,若产生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则证明是铵盐.检验气密性的具体方法为:把导管口的下端浸入水中,用双手紧握烧瓶或试管的外壁,如果观察到导气管口有气泡冒出,把手拿开,过一会儿,水沿导管上升,形成一段稳定的水柱,则证明装置气密性好,装置不漏气.乙同学先握住了试管,再将另一头放入水中,手刚握住试管时,气体收热膨胀,密度变小,体积变大,此时气体已经逸出,并在另一头进入水中时稳定下来,所以放入水中时没有看见气泡.松手后,试管内温度降低,气体收缩,体积变小,所以将水吸入,在玻璃管内形成一段水柱,因此装置不漏气.氨气和氯化氢反应生成的氯化铵固体小颗粒,故会产生白烟;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来的HCl气体与检验时产生的NH3气体反应生成氯化铵固体小颗粒,故会看到“烟雾缭绕”的现象.
故答案为:甲同学的检验方法将待测物取用与氢氧化钠溶液共热,若产生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则证明是铵盐.
乙同学:先用手捂试管壁,后将导管放入水中;
丙同学:产生的是 白烟 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 打翻的溶液为盐酸挥发出来的HCl气体与检验时产生的NH3气体反应生成氯化铵固体小颗粒.
故答案为:甲同学的检验方法将待测物取用与氢氧化钠溶液共热,若产生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则证明是铵盐.
乙同学:先用手捂试管壁,后将导管放入水中;
丙同学:产生的是 白烟 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 打翻的溶液为盐酸挥发出来的HCl气体与检验时产生的NH3气体反应生成氯化铵固体小颗粒.
点评: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时,不能只根据有无气泡产生,要掌握判断气密性原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掌握铵盐的性质、酸的物理性质,只有这样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