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中和反应进行探究,请你参与实验:
实验1:证明酸和碱发生了反应
稀盐酸和NaOH溶液混合没有明显现象,小丽同学按图1进行实验,证明了盐酸和
NaOH溶液发生化学反应,他依据的实验现象是 。
实验2:证明酸和碱反应有水生成
小明同学取变色硅胶(吸水后由蓝色变红色)、无水醋酸(一种酸,常温下为无色液体)和氢氧化钠固体进行图2所示的三个实验。
(1)加入试剂后,要迅速塞紧橡胶塞的目的是 。
(2)能证明酸和碱反应有水生成,依据的现象是 。
实验3:测量酸和碱反应过程的pH
(1)实验过程中用传感器实时获得溶液的pH,要得到如图所得变化曲线,所进行的操作是 (填字母)。
A.将盐酸溶液逐滴滴加到氢氧化钠溶液中
B.将氢氧化钠溶液爱滴滴加到盐酸溶液中
(2)0—t1时,溶液的酸碱性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根据图溶液pH的变化,判断酸和碱发生反应的依据是 。
实验1: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由红色变无色
实验2:(1)防止空气中的水进入试管干扰实验
(2)试管③中硅胶由蓝色变为红色,试管①②中硅胶不变色(只答前者不给分)
实验3:(1)B
(2)溶液的酸性逐渐减弱,t1时为中性__。
(3)溶液pH变大,t1时 pH=7(只答“pH变大”不给分,合理即可)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酸和碱的知识。
实验1:碱性溶液遇到酚酞变为红色,酸性和中性溶液遇酚酞不变色。稀盐酸和NaOH溶液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是中性溶液,溶液颜色由红色变为无色。
实验2:(1)变色硅胶易吸水后由蓝色变红色,加入试剂后,迅速塞紧橡胶塞可防止空气中的水进入试管从而干扰实验。
(2)无水醋酸和氢氧化钠固体反应如果有水生成,则变色硅胶由蓝色变红色;如果无水生成,则变色硅胶认为蓝色。
实验3:(1)酸性溶液pH<7,中性溶液pH=7,碱性溶液pH>7。该图像中随着时间的增加,pH逐渐增大。所进行的操作是将氢氧化钠溶液爱滴滴加到盐酸溶液中。
(2)0—t1,pH逐渐在增大,在t1℃时,溶液pH=7,因此溶液的酸性逐渐减弱,t1时为中性。
(3)当酸和碱恰好完全反应时,pH=7。由图中可看出溶液pH变大,t1时 pH=7。
考点:酸碱的有关知识。
除去下列各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所用试剂和操作方法均正确的是( )
序号 | 物质 | 杂质 | 所用试剂和操作方法 |
A | H2 | CO2 | 通过足量的NaOH溶液,干燥 |
B | Na2CO3溶液 | Na2SO4 | 加入过量的Ba(NO3)2溶液,过滤 |
C | NaCl固体 | 细沙 | 加入足量的水,过滤 |
D | 铁粉 | Fe2O3 | 加入适量的稀盐酸,过滤 |
鉴别下列物质的方法错误的是
A.用水来鉴别食盐和硝酸铵 |
B.用肥皂水鉴别硬水和软水 |
C.用燃烧的木条鉴别氧气和二氧化碳 |
D.观察颜色来区分真假黄金 |
区分下列各组物质.所用的两种方法都正确的是( )
选项 | 需区分的物质 | 方法一 | 方法二 |
A | 硝酸铵与氯化钠 | 观察颜色 | 加水溶解并触摸容器外壁 |
B | 碳酸钾溶液与氢氧化钾溶液 | 滴加稀盐酸 | 滴加氢氧化钙溶液 |
C | 羊毛与涤纶 | 点燃闻气味 | 观察颜色 |
D | 氢气与氧气 | 用燃着的木条 | 闻气味 |
下列除去杂质的方法或试剂错误的是( )
| 物质 | 杂质 | 除杂方法或试剂 |
A | CO | CO2 | 通入氧气点燃 |
B | O2 | CO2 | 氢氧化钠溶液 |
C | NaCl | 泥沙 | 加水溶解、过滤、蒸发 |
D | Cu粉 | Fe粉 | 用磁铁吸引 |
下列是某化学兴趣小组对该次活动设计的4个实验方案,其中方案一、方案二都合理的是
选项 | A | B | C | D |
实验目的 | 证明醋酸溶液呈酸性 | 检验氯离子 | 除去氯化钠溶液中的硫酸钠 | 检验长期露置的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 |
方案一 | 滴加几滴酚酞溶液观察是否变红 | 先加硝酸银溶液,再滴加稀硝酸 | 加入适量的硝酸钡溶液,过滤 | 加稀盐酸 |
方案二 | 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pH | 先加硝酸银溶液,再滴加稀盐酸 | 加入适量的氯化钡溶液,过滤 | 加澄清石灰水 |
下列各组气体中,不能用燃着的木条区分的是( )
A.氧气和空气 | B.二氧化碳和氮气 |
C.甲烷和空气 | D.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
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选项 | 实验目的 | 实验操作 |
A | 除去CO2中的CO | 点燃 |
B | 区分铁粉与二氧化锰粉末 | 观察颜色 |
C | 区分羊毛与合成纤维 | 点燃,闻气味 |
D | 除去FeSO4溶液中的CuSO4 | 加入足量锌粒,过滤 |
除去下列各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用方法不可行的是( )
选项 | 物质 | 杂质 | 除去杂质的方法 |
A | CuSO4溶液 | 稀H2SO4 | 加入足量氧化铜粉末充分反应后过滤 |
B | NaCl | MgCl2 | 加入饱和NaCl溶液 |
C | Cu粉 | Fe粉 | 用磁铁吸出 |
D | Na2CO3粉末 | NaHCO3粉末 | 加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