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工业冶炼金属锰的原理是3MnO2+4Al3Mn+2Al2O3,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A. 化合反应 B. 置换反应 C. 分解反应 D. 复分解反应
氯化钠是重要的调味品,是舌尖上最不可缺少的味道。下面三幅示意图分别表示不同的化学反应,但生成物中都有氯化钠。
(1)图1是金属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的微观示意图,氯化钠由______构成(填微粒符号)。由图1可知,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结构中的______(填字母序号)有密切的关系。
A最外层电子数 B内层电子数 C质子数
(2)图2描述了NaOH溶液与盐酸反应的微观实质,图中A、B、C处应填入的化学符号依次为__________。
(3)图3所示的四种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_(填化学式)。
某反应前后分子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不变 B. 反应后生成物的分子数之比为1:1
C. 反应后原子个数变多 D. 反应后分子种类不变
空气是宝贵的自然资源,下图是以空气等为原料合成尿素[CO(NH2)2]的流程。请按要求回答相关问题:
(1)空气属于_______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X 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其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
(2)图中分离空气的过程属于______变化(填“物理”或“化学”)。
(3)空气中含有的少量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_____(填“活泼”或“稳定”)。
(4)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____________填“大”或“小”)。
(5)①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化学式 CH4),甲烷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__。
②点燃 CH4 之前应_____。8 g CH4 完全燃烧消耗 32gO2,生成 a g CO2 和 18g H2O,则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g。
(6)写出 NH3 合成尿素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电解水实验可事先向水中滴入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增强水的导电性
B.硫酸铜溶液可以盛放在在铁制容器中
C.架在高处的电线夏季变得比冬季长,是因为微粒间空隙发生了变化
D.金刚石和石墨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
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澄清石灰水 B.碳酸氢铵
C.食醋 D.加热KMnO4后剩余的固体
请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标号仪器的名称: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
(2)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可选用的装置组合是_____(填字母)(A-E里面选择)。装置B可以作为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其主要优点是_____________,若用装置C收集二氧化碳,则检验其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实验室采取加热KClO3与MnO2的混合物制少量O2,则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填字母),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4)已知:一氧化氮(NO)是生命体系信息分子之一,在常温下,它是难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易与O2反应生成二氧化氮(NO2)的气体。
①NO与O2反应生成NO2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室收集少量NO的装置可用_____________(填字母)。
一种新型“人造树叶”可吸收二氧化碳并转化为乙醇(C2H5OH)燃料,化学方程式为2CO2+3H2OC2H5OH +3O2。研究显示,一升“人造树叶”每天可从空气中吸收968gCO2。
(1)一升“人造树叶”工作一天可得到乙醇的质量是________?
(2)若每天一棵树平均可吸收48.4gCO2,则一升“人造树叶”吸收的CO2相当于_______棵树吸收的CO2。
在用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进行中和反应实验时,反应过程中溶液的酸碱度变化如图所示:
(1)该实验操作是将________滴加到另一种溶液中。
(2)当加入溶液的质量为a g时,所得溶液中的溶质为(写化学式)_________。
(3)当加入溶液的质量为bg时,向所得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呈________色
(4)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中和反应时观察不到明显现象,为了确定其反应是否发生,某班同学设计了不同的实验方案进行探究
方案一:向装有一定量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滴几滴酚酞试液,不断滴入稀盐酸,并用玻璃棒搅拌。如果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就可以证明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
方案二:向装有一定量稀盐酸的试试管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振荡后再向其中滴加碳酸钠溶液,如果有气泡产生,则说明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你认为方案二的结论正确吗?________(填“正确”或“不正确”),理由是: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