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陶瓷是中华民族在人类科技史上的伟大发明下列陶瓷制作工艺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 混合 B. 成型
C. 晾干 D. 烧结
小明用石灰石(杂质不与酸反应,也不溶于水)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然后再用废液测定一瓶未知浓度的Na2CO3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他将废液过滤,然后向废液中慢慢滴加Na2CO3溶液,加入Na2CO3溶液的质量与生成沉淀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
(1)横坐标上0~5这一段所表示的意义是_____。
(2)计算Na2CO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计算结果精确到0.1%)
下列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 铁生锈 B. 水结冰 C. 海水晒盐 D. 碘升华
尿素(CO(NH2)2)是一种常见的氮肥,工业上常用CO2和NH3在一定条件下制备
(1)试写出工业上尿素的化学方程式_____
(2)尿素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_____
(3)生产6t尿素,理论上需要氨气的质量是多少?_____
在“宏观一微观一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列图示信息的分析不正确的是对下
A. 硅单质是制造芯片的重要材料,图①是硅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B. 图③对应的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C. 图②④对应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由分子构成的
D. 在化学反应中③的原子容易得到电子形成O2-
根据如图中所示的实验回答问题:
(1)甲实验中,当向U形管左右两端同时逐滴滴加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开始时,左端溶液呈_____色,充分反应后U形管中溶液全部变成无色,除酚酞外,写出此时溶液中可能所含溶质的化学式_____。
(2)乙为验证铝、铜、银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实验。把打磨光亮的铝片和铜片分别放入盛有溶液的两个试管中,过一会儿观察到试管①中出现_____的现象,就可证明Al>Cu.为了达到实验目的,试管②中的溶液X为_____溶液。
(3)丙为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之一,通过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
下列四个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的实验操作的是( )
A. 足量红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
B. 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C. 一定温度下向不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
D. 向盐酸和氯化镁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化学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硬水经过滤后可软化 B. 食用碘盐可预防骨质疏松
C. 霉变大米经淘洗后可食用 D. 控制油脂摄入可减少肥胖的发生
下列不属于化石燃料的是( )
A. 煤 B. 天然气 C. 石油 D. 汽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