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下列关于实验室的“目的--操作--现象--结论”的描述正确的是( )
|
分析:A、根据中和反应、无色酚酞溶液的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B、食盐水是氯化钠的水溶液,据此结合盐酸的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酸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进行分析判断.
B、食盐水是氯化钠的水溶液,据此结合盐酸的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酸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在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无明显现象,不能说明恰好完成反应;因为若反应后酸过量,滴加无色酚酞试液也显无色,故“目的--操作--现象--结论”的描述错误.
B、食盐水是氯化钠的水溶液,稀盐酸蒸发后浓度逐渐变大,浓盐酸具有易挥发性,用玻璃棒分别蘸取少量液体后,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后,液体消失,有白色固体出现的食盐水,无固体残留物的是稀盐酸,故“目的--操作--现象--结论”的描述正确.
C、向溶液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溶液中不一定含碳酸根离子,也可能含碳酸氢根离子,故“目的--操作--现象--结论”的描述错误.
D、红磷完全燃烧后,冷却至室温(而不是立即打开弹簧夹),打开弹簧夹,进入水的体积约为集气瓶总体积的五分之一,说明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故“目的--操作--现象--结论”的描述错误.
故选B.
B、食盐水是氯化钠的水溶液,稀盐酸蒸发后浓度逐渐变大,浓盐酸具有易挥发性,用玻璃棒分别蘸取少量液体后,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后,液体消失,有白色固体出现的食盐水,无固体残留物的是稀盐酸,故“目的--操作--现象--结论”的描述正确.
C、向溶液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溶液中不一定含碳酸根离子,也可能含碳酸氢根离子,故“目的--操作--现象--结论”的描述错误.
D、红磷完全燃烧后,冷却至室温(而不是立即打开弹簧夹),打开弹簧夹,进入水的体积约为集气瓶总体积的五分之一,说明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故“目的--操作--现象--结论”的描述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明确实验目的、结合相关物质的性质、实验原理、操作、现象判断实验设计是否合理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下列关于实验室的“目的--操作--现象--结论”的描述正确的是
实验过程组别 | 实验目的 | 所加试剂 (或操作、图示)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A | 检验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是否恰好完全反应 | 在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 | 无明显现象 | 恰好完成反应 |
B | 区别食盐水和稀盐酸 | 用玻璃棒分别蘸取少量液体后,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 | 液体消失,玻璃棒上无固体残留物 | 该液体为稀盐酸 |
C | 检验溶液中是否含碳酸根离子 | 加入稀盐酸 | 有气体产生 | 溶液中一定含碳酸根离子 |
D |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 完全燃烧后,立即打开弹簧夹,进入水的体积约为集气瓶总体积的五分之一 | 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 |
- A.A
- B.B
- C.C
- D.D
下列关于实验室的“目的--操作--现象--结论”的描述正确的是( )
A.A
B.B
C.C
D.D
实验过程组别 | 实验目的 | 所加试剂 (或操作、图示)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A | 检验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是否恰好完全反应 | 在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 | 无明显现象 | 恰好完成反应 |
B | 区别食盐水和稀盐酸 | 用玻璃棒分别蘸取少量液体后,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 | 液体消失,玻璃棒上无固体残留物 | 该液体为稀盐酸 |
C | 检验溶液中是否含碳酸根离子 | 加入稀盐酸 | 有气体产生 | 溶液中一定含碳酸根离子 |
D |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 完全燃烧后,立即打开弹簧夹,进入水的体积约为集气瓶总体积的五分之一 | 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 |
A.A
B.B
C.C
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