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2017年5月18日,我国在南海海域试采可燃冰获得成功,我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在海域可燃冰试开采中获得连续稳定产气的国家.
(1)可燃冰被科学家誉为“21世纪能源”,可燃冰中,水分子形成一种空间笼状结构,CH4和少量N2 , CO2等分子填入笼内的空隙中,无固定的组成,因此可燃冰属于(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沼气、天然气的主要成份也是甲烷,充分燃烧1000g天然气和煤所产生的CO2和SO2气体的质量如图1所示,请写出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根据图示和已有知识分析,天然气被誉为城市清洁能源的原因有(答两条即可)
(3)天然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小于空气,天然气泄露后,遇明火或静电易发生爆炸,为防止因天然气泄露造成危险,可在家中安装报警器,图2甲、乙两种情况,安装位置正确的是 .
(4)甲烷不仅是重要的燃料,同时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图3是以甲烷为原料,一定条件下制取某液体燃料的微观过程示意图,由此得出:进程Ⅰ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分子个数比为 , 进程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答案】
(1)混合物
(2)CH4+2O2 O2+2H2O;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少,减少了空气污染,燃烧充分,产生的有害气体和烟尘少
(3)甲
(4)1:1;CO+2H2 CH3OH
【解析】解:(1)根据题中信息“天然气水合物中,水分子形成一种空间笼状结构,CH4和少量的N2、CO2等分子填入笼内的空隙中,无固定的组成”可知,天然气水合物中由水、甲烷、氮气、二氧化碳等组成,为一种混合物;(2)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H4+2O2 O2+2H2O.天然气被誉为城市清洁能源的原因有: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少,减少了空气污染,燃烧充分,产生的有害气体和烟尘少;(3)甲烷密度比空气密度小,故报警器应安装在甲位置.(4)由图示可知,该反应是甲烷和水在一定条件下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4+H2O CO+3H2;进程Ⅰ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分子个数比为1:1; 由图示可知,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一氧化碳和氢气,生成物是甲醇,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H2 CH3OH.
答案:(1)混合物;(2)CH4+2O2 O2+2H2O;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少,减少了空气污染,燃烧充分,产生的有害气体和烟尘少;(3)甲;(4)1:1;CO+2H2 CH3OH
【考点精析】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理解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的相关知识,掌握注意:a、配平 b、条件 c、箭号,以及对常用燃料的使用与其对环境的影响的理解,了解煤燃烧排放的污染物:SO2、NO2(引起酸雨)、CO、烟尘等;石油燃烧汽车尾气中污染物:CO、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氮的氧化物、含铅化合物和烟尘;天然气是较清洁的能源.
【题目】【实验回顾】18世纪末,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里和卡文迪许把“易燃空气”与空气或氧气混合后盛在干燥、洁净的玻璃瓶中,当用电火花点火时,发出震耳的爆鸣声,且玻璃瓶内壁上出现了液滴.一年之后,拉瓦锡重复了他们的实验,并做了一个相反的实验:让水蒸气通过一根烧红的枪管,得到了“易燃空气”,
(1)这里的“易燃空气”是指(填化学式),通过上述实验得到的结论是 .
(2)【实验重现】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创新的基础上,在实验室中重做上述两个实验,做法如下:
实验1:水的通电分解实验
如图1所示,打开活塞b,用燃着的木条在玻璃管尖嘴口检验反应产生的气体,看到的现象是 , 证明该气体为 .
(3)实验2:“易燃空气”与氧气混合后的点燃实验
实验室现有过氧化氢溶液、氯酸钾、二氧化锰、稀硫酸、锌粒,如图2是实验室常用部分仪器:
①指出图中仪器的名称:D .
②利用上述仪器和药品制取少量氧气,其简易发生装置应选择的仪器有(填序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③利用上述仪器和药品制取较多量的“易燃空气”,且可以随时补充液体,你选择的仪器有(填序号),药品是 . 该兴趣小组的同学把“易燃空气”与氧气按一定比例混合后盛在干燥、洁净的玻璃瓶中,用电火花点火,顺利完成上述实验.
(4)该兴趣小组的同学决定利用制得的“易燃空气”和空气继续进行探究,他们取7支试管,依次盛水90%(体积分数),80%…再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易燃空气”,而后分别把试管口移近酒精灯的火焰,实验结果如表所示:
序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易燃空气”体积分数(%) | 90 | 80 | 70 | 50 | 20 | 10 | 5 |
空气体积分数(%) | 10 | 20 | 30 | 50 | 80 | 90 | 95 |
点燃现象 | 安静燃烧 | 安静燃烧 | 弱的爆鸣声 | 强的爆鸣声 | 强的爆鸣声 | 弱的爆鸣声 | 不燃烧 |
分析表中信息,完成下列问题:
①在混合气体爆炸范围内,“易燃空气”的体积分数约为 .
②你对燃烧或燃烧条件的新认识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