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下图所示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
A.加热液体 B.移走蒸发皿 C.倾倒液体 D.读取液体体积
下列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向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不断加入稀盐酸
B.向一定质量的稀盐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中逐滴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C.向等质量的铁粉和锌粉中分别逐滴滴加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至过量
D.在密闭容器中,引燃镁条
右图所示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 乙物质的溶解度(填“>”、“=”或“<” )。
(2)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是 物质。
(3)t2℃时,把100g乙物质放入100g水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是 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 )。
(4)t2℃时,有一接近饱和的甲溶液,可采用 的方法(任写一种)使它变为饱和溶液。
化学探究小组为了探究分子的性质,进行如下小实验,请完成探究过程:
(1)向容积为250 mL的细颈玻璃仪器A中加水至虚线处,再滴几滴红墨水,一段时间后,发现A中整瓶水变红,则说明_______________。
(2)继续向A中加酒精至凹液面最低处正好与刻度线相切。塞紧玻璃塞,将A中液体倒转摇匀,重复2次。静置一段时间后,容器A中的现象为____________,则说明___________,仪器A细颈部的作用是________ 。
分类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学习方法。下列生活中的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
A.高钙牛奶 B.加碘食盐 C.蒸馏水 D.酱油
某校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测定某一碳酸钠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进行如下实验,取13.25g碳酸钠样品(杂质既不溶于酸也不溶于水)放入烧杯中,加入95.8g水使其完全溶解,再向其中加入稀盐酸,测得反应放出气体的总质量与所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
(1)当加入212g稀盐酸时,放出气体的质量为_____g。
(2)碳酸钠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多少?_____(写出计算过程)
(3)加入106g稀盐酸(即A点)时烧杯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多少?_____(写出计算过程)
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t1℃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
B.甲和乙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t1℃时,甲和乙各30g分别加入90g水中,均能完全溶解
D.t2℃时,在100g水中放入60g甲,形成饱和溶液
某活动小组做了下列对比实验,请根据实验回答相关问题。
(1)实验A,证明呼出的气体比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少的操作是向两瓶中分别_____;
(2)实验B,根据烧杯内蜡烛燃烧情况,能够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
(3)实验C,通过a与c对比,说明铁钉锈蚀的条件之一是_____。
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及验证二氧化碳的相关化学性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一:燃烧条件的探究(图一)
步骤1:打开弹簧夹K,用注射器注入一定量的氮气,在E处点燃酒精灯,木炭不燃烧,澄清石灰水无变化。
步骤2:用注射器注人过量过氧化氢溶液,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观察到木炭燃烧,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步骤1中,通入氮气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步骤2中,木炭燃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用如图一装置如何验证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二:验证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图二)
(4)用注射器向A中注入一定量的浓NaOH溶液,观察到的现象是B中锥形瓶内的热水沸腾,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结束后,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们得出CO2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的结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