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1. A.
    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时就一定会燃烧
  2. B.
    物质燃烧时都会发光、放热,但不一定有火焰
  3. C.
    水能灭火,是因为水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4. D.
    把木炭放入氧气中,木炭就会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B
思路分析:物质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可燃物要与空气(或氧气)接触;③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而在灭火时只要消除这三个条件中的一个就可以达到目的.
选项A中给出的条件,只是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但可燃物是否与空气接触了呢?没有说明,故在这种情况下可燃物能否燃烧,也就无法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木炭与氧气反应必须在点燃的条件下,使木炭的温度达到着火点时,木炭才能在氧气中燃烧起来.选项D中只把木炭放入氧气中,木炭是不会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故选项A、D的说法不正确.
水能灭火的原因,是一般物质着火时(不包括密度比水轻的油类,或能与水剧烈反应的物质,如钠、钾等),浇洒冷水可使可燃物温度降低至着火点以下(不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着火点是物质固有的属性,不可能降低或升高),同时生成的大量水蒸气覆盖在可燃物周围而使其与空气隔绝,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
可燃物燃烧时肯定发光、放热,但是否都有火焰呢?则不一定.火焰是可燃性气体或可燃物的蒸汽燃烧时产生的现象.因此下列物质燃烧时会产生火焰:①可燃性气体(如H2、CO、CH4等);②易挥发的可燃性液体(如酒精、汽油、煤油等)受热时能变成可燃性蒸汽;③熔、沸点较低可燃性固体(如硫磺,石蜡等),受热时先熔化成液体,这些液体再进一步气化成可燃性气体;④热稳定性差的固体(如煤、木材、柴草等)受热时分解生成可燃性气体.而木炭、铁丝、铝箔等物质燃烧时不产生火焰.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今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地区发生9级地震,进而引发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爆炸事故,“I-131”一下子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
表1:
质子数 中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近似整数)
I-127 m 74 127
I-131 53 n 131
表2:
53  I

126.9
(1)碘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有“智力元素”之称.结合以上表1、表2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①I-127与I-131 属于同一种
 
(填元素、原子、分子).
②m与n 的数值依次是=
 
(填写数值,共1分).
③I-131一旦被人体吸入会引发甲状腺疾病,甚至可能引发甲状腺癌变.服用含碘元素的物质可封闭甲状腺,让放射性碘无法“入侵”.生活中常见的含碘元素的物质为:碘酒--含碘单质I2;碘片和藻类食物--含碘化钾KI;加碘盐--含碘酸钾KIO3.下列对以上物质中碘元素的化合价计算正确的是:
 
(填序号)
A.+1、-1、+5       B.0、+1、+5         C.0、-1、+5
(2)面对恐慌,掌握知识可以帮我们明辨是非.有人说“吃加碘盐可以防辐射”,由于碘盐中碘含量相对较低,根本起不到预防放射性碘的作用.医疗专家提醒:盲目过量吃碘盐或碘片,可诱发甲状腺毒症、甲状腺机能减退、甲状腺肿等疾病.我国规定在食盐中添加碘元素的标准为20-40mg/kg,若要达到防御碘-131辐射的作用,一次需补充碘元素100mg.按每人每天食用10g加碘盐,则我们每天最多能从碘盐中吸收
 
碘元素(填写质量,带单位).
(3)核燃料所在反应堆芯因高温熔化是核电事故中最严重的事态.福岛第一核电站机组反应堆芯发生以上事故放出氢气,当接触外界的氧气后发生剧烈反应,导致连续爆炸.请写出有关氢气燃烧爆炸时的化学方程式:
 

(4)这次因冷却故障导致核反应堆发生爆炸,为中国核电站的快速扩张和核安全敲响了警钟,应该思考如何和平、安全利用原子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核能的利用证实原子的可分性     B.核能的危害性太大,不应再推广使用
C.开发核能可节约化石能源         D.核裂变是一种化学变化.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