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根据如图所示列举的初中常见的装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标号为①的仪器名称是______;
(2)实验室选用装置A作为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收集氧气可选用E装置,优点是______,若选择C装置收集氧气,验满的方法是______;
(3)实验室选用装置B作为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某同学在观察到锥形瓶内有大量气泡时,开始用C装置收集氧气,过一段时间后,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口、瓶中、瓶底,都没见木条复燃,其原因可能是______。若实验时用此法代替高锰酸钾加热制取氧气,优点是______;
(4)若采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制取主要步骤有:①固定装置;②装入药品;③加热;④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⑤用排水法收集;⑥熄灭酒精灯;⑦从水槽中移出导气管。其操作顺序是______,该实验中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的原因是______;
(5)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装置如图F。
①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
A燃烧匙中的红磷越多,水位上升越高
B燃烧匙中的红磷不可以换成硫
C选用红磷是因为反应可以耗尽空气中的氧气,且生成固态的
D本实验可以证明空气含有、、和稀有气体
②红磷燃烧的现象是______;
③该实验的结论是______。
制作糕点常用Na2CO3或NaHCO3做膨松剂,同学们根据Na2CO3和NaHCO3的性质进行了一系列探究。
(1)NaHCO3和Na2CO3性质差异的探究
[查阅资料]
物质 | Na2CO3 | NaHCO3 | |||||
酸碱性 | 水溶液显碱性 | 水溶液显弱碱性 | |||||
热稳定性 | 受热不分解 | 270℃时完全分解 | |||||
溶解度 | 10℃ | 20℃ | 30℃ | 40℃ | |||
Na2CO3 | 12.5g | 21.5g | 39.7g | 49.0g | |||
NaHCO3 | 8.1g | 9.6g | 11.1g | 12.7g | |||
(实验探究)
①验证水溶液的酸碱性的差异:分别测两种物质溶液的pH值,请写出测定pH值的方法____________,测定结果:NaHCO3的pH值___________Na2CO3(填“>”或”“<”)。
②验证两种粉末的稳定性:观察到装置中__________(填“甲”或“乙”)烧杯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该烧杯中发生的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③利用溶解度的差异鉴别NaHCO3和Na2CO3:小方同学分别取Xg两种固体粉末加入20℃,10g水中充分溶解,通过观察现象区分出碳酸钠和碳酸氢钠,X可以是下列的___________。
A2g B0.96g C0.5g D3g
(2)测定某NaHCO3和Na2CO3混合物中NaHCO3的质量分数利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装置B中放有10g该样品(整套装置气密性良好,各装置中气体吸收剂足量)。
①实验前测定装置D的质量为122.2g,上图装置C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装置E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若没有装置E,造成测定结果____________(填“偏大”、“不变”或“偏小”)。
②实验过程中必须向装置内通入空气,装置A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若没有装置A,造成测定结果_______(填“偏大”、“不变”或“偏小”)。在加热前,先对装置A、B和C(已连接)通一段时间的空气,再连接上装置D、E,目的是_______________;在停止加热后,仍继续通入空气一段时间,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某学习小组的同学前往当地的石灰石矿区进行调查,他们取了若干块矿石样品,对样品中的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进行检测,采用了以下的办法:取用12. 0g这种石灰石样品,把40.0g稀盐酸分四次加入,测量过程所得数据见下表(杂质不溶于水,不与盐酸反应)。
序号 | 第一次 | 第二次 | 第三次 | 第四次 |
加入稀盐酸质量(g) | 10.0 | 10.0 | 10.0 | 10.0 |
剩余固体质量(g) | 8.0 | m | 2.0 | 2.0 |
请计算: (1) 表中的m的数值应为_____;
(2)样品中的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_____;
(3)产生二氧化碳的总质量是多少?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