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考古工作者通常用测定某些文物中碳-14的含量来推测文物的年代。碳-14原子的核电荷数为6,相对原子质量为14。下列关于碳-14原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质子数为6
B. 电子数为8
C. 中子数为6
D. 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为12
【答案】A
【解析】
A、因质子数等于电子数,质子数为6,则电子数为6,说法正确,故A正确;B、由碳-14原子的核电荷数为6,根据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则电子数为6,说法错误;故B不正确;C、由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为14,质子数为6,则中子数为14-6═8,说法错误;故C不正确;D、因核电荷数为6,根据质子数等于核电荷数,则质子数为6,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为14,说法正确;故D不正确。故选A。
【题目】将一段去除氧化镁的镁条放入一定量的盐酸中,有气泡产生,充分反应后静置,发现试管中有白色沉淀产生。为探究白色沉淀的成分,9 (1)班兴趣小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如下实验:
试管(盛有等体积等浓度的盐酸) | ① | ② | ③ | ④ |
镁条质量(g) | 1 | 1.5 | 2 | 2.5 |
实验现象 | 快速反应,试管发热,镁条全部消失 | |||
白色沉淀量(恢复至20℃) | 无 | 少量 | 较多 | 很多 |
(1)4支试管中盛有等体积等浓度的盐酸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
(得出结论)(2)镁条与盐酸反应产生白色沉淀的量与________________有关。
(提出问题)白色沉淀是什么物质?
(查阅资料)在氯化镁溶液中,镁能与水常温下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氢气。
(猜想与假设)
甲:白色沉淀可能是碳酸镁
乙:白色沉淀可能是生成的氯化镁增多析出的晶体
丙:白色沉淀可能是剩余的镁
丁:白色沉淀可能是氢氧化镁
(3)其他同学认为甲的猜想是错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实验验证)
序号 | 操作步骤 | 实验现象 | 结论 |
1 | 取第一份白色不溶物于试管中,加入蒸馏水,震荡 | (4)沉淀________________溶解(选填会或不会) | 乙同学猜想不成立 |
2 | 取第二份白色不溶物于试管中,加入稀盐酸 | (5)________________ | 丙同学猜想不成立 |
3 | ①取第三份白色不溶物于试管中,加入稀硝酸 ②向所得溶液加入几滴硝酸银溶液 | ①白色沉淀不溶解 ②出现大量白色沉淀 | ①丁同学猜想不成立 ②白色不溶物一定含(6)________________元素 |
(7)在老师的帮助下,同学们得出白色沉淀物是Mg2(OH)2Cl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Mg+2HCl+2H2O=Mg2(OH)2Cl2+2X则X为____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
小钢同学认为上述实验验证3的设计不严密,在实验验证3之前应该对不溶物进行洗涤,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题目】请从A或B两题中任选一个作答,若两题均作答,按A计分。
A 用氯化钠配制100g 0.9%的生理盐水 | B 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 |
(1)量取液体用到的仪器有______(填序号)。 (2)溶解时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 | (1)过滤需要用到的仪器有_______(填序号)。 (2)蒸发过程中,需不断进行搅拌,其原因是______。 |
可供选择的主要仪器: ① 试管 ② 烧杯 ③ 蒸发皿 ④ 托盘天平 ⑤ 10mL量筒 ⑥ 100 mL量筒 ⑦ 药匙 ⑧ 胶头滴管 ⑨ 漏斗 ⑩ 酒精灯 铁架台 玻璃棒 |
【题目】下表给出了氯化钠和碳酸钠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根据此表推断:
温度/℃ | 10 | 20 | 30 | 40 | |
溶解度/g | 氯化钠 | 35.8 | 36.0 | 36.3 | 36.6 |
碳酸钠 | 12.2 | 21.8 | 39.7 | 49.6 |
(1)20℃时,将100g水加入30g碳酸钠中,充分搅拌后得到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2)40℃时,将50g水加入30g氯化钠中,充分揽拌后所得溶液质量为__g。
(3)碳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__;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在__℃之间应出现交点。
(4)氯化钠固体混有少量碳酸钠时,提纯氯化钠可用__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