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2010?常州)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1)℃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
(2)40℃时,若将40g乙(不含结晶水)放入160g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该溶液是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
(3)40℃时,将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各100g降温至20℃,析出晶体(均不含结晶水)的质量关系是:m(甲)m(乙) (填“>”、“﹦”或“<”).
【答案】分析:根据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可知:①查出某物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判断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是否可以溶解一定量的溶质,形成的溶液是否饱和,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等质量的饱和溶液降温时析出晶体的多少.
解答:解:(1)根据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在20℃时,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交于一点,说明在20℃时,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故答案为:20
(2)由于在40℃时,乙的溶解度是40g,即在100克水中最多溶解40g乙,则将40g乙放入160g水中,乙会全部溶解且形成不饱和溶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20%,故答案为:20%,不饱和
(3)由于甲和乙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甲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因此40℃时,将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各100g降温至20℃时,甲溶液中析出的晶体较多,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溶解度曲线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解:(1)根据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在20℃时,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交于一点,说明在20℃时,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故答案为:20
(2)由于在40℃时,乙的溶解度是40g,即在100克水中最多溶解40g乙,则将40g乙放入160g水中,乙会全部溶解且形成不饱和溶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20%,故答案为:20%,不饱和
(3)由于甲和乙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甲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因此40℃时,将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各100g降温至20℃时,甲溶液中析出的晶体较多,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溶解度曲线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2010?常州二模)氢氧化钾是我国古代纺织业常用的洗涤剂,先秦科技著作《周礼?考工记》中记载:“练帛,以栏为灰,渥淳其帛,实诸泽器,淫之以蜃,清其灰而盝之…”.这是介绍了古代精练丝绸的步骤:I.丝绸放在光滑的容器里要用草木灰水(主要成分是碳酸钾)浸润透;II.将一定量蚌壳(蚌壳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灼烧成的蚌壳灰加入上述容器中一起浸泡.这样就能产生碱性较强的氢氧化钾…
某实验小组设计如下实验以验证数千年前氢氧化钾制取方法
实验分析:
(1)实验步骤②中发生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__.
(2)第③步实验操作甲的名称为______;
(3)第④步实验所用试剂A为______;
必须有第④步实验的原因是______.
(4)下列试剂可以代替第⑤步实验中的无色酚酞的有______.
A.氧化铁B.二氧化碳C.氢氧化钠溶液D.硫酸铜溶液.
某实验小组设计如下实验以验证数千年前氢氧化钾制取方法
序号 | 实验步骤 | 现象 |
① | 将少量蚌壳灼烧成的灰,放入装有较多水的大烧杯中; | 水的温度升高; |
② | 向烧杯中加入较多的草木灰(碳酸钾过量); | ----------------- |
③ | 实验操作甲; | 分别得到澄清的溶液和固体; |
④ | 取少量溶液加入试管中,滴加足量的试剂A; | 有白色沉淀生成; |
⑤ | 再向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 | 溶液显红色 |
(1)实验步骤②中发生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__.
(2)第③步实验操作甲的名称为______;
(3)第④步实验所用试剂A为______;
必须有第④步实验的原因是______.
(4)下列试剂可以代替第⑤步实验中的无色酚酞的有______.
A.氧化铁B.二氧化碳C.氢氧化钠溶液D.硫酸铜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