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下表是某同学错题本中整理的部分内容,其中不需要修改的是( )
A化学用语 | B现象描述 |
H——表示一个氢元素 Ca2+——表示钙元素显+2价 | 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
C性质与用途 | D事实与解释 |
氧气有助燃性——做燃料 氮气常温下性质稳定——做氮肥、炸药 | 端午时节粽飘香——分子在不断运动 水和双氧水化学性质不同——分子构成不同 |
A.A B.B C.C D.D
化学实验室常用到氢氧化钠溶液,当多次揭开其瓶盖后,同学们猜想该试剂可能变质了,在征得老师同意后,开展了以下探究:
[提出问题1]该瓶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了?
[实验探究1]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稀盐酸 | _____, | 氢氧化钠溶液一定变质了 |
该步骤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提出问题2]该瓶氢氧化钠溶液是全部变质还是部分变质呢?
[查阅资料]氯化钙溶液、氯化钠溶液均星中性,碳酸钠溶液星碱性。
[实验探究2]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①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滴加过量的CaCl2溶液,并不断振荡 | _____, | 原溶液中一定含有Na2CO3 |
②取步骤①试管中的少量上层清液.滴加酚酞溶液 | 溶液变为红色 | 原溶液中一定含有_____, |
[反思评价] .
(1)上述步骤①中滴加过量CaCl2溶液的目的是_____。
(2)在上述[实验探究2]中,小明提出可用氢氧化钙溶液代替氯化钙溶液,你认为该方案_____,(填“可行”或“不可行”),原因是_____。
从微观角度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食物腐败:分子发生了变化
B.液氧转化为氧气,分子总数增加
C.木炭燃烧:原子重新组合成分子,有新的元素生成
D.光合作用:分子分成原子,有新的原子生成
某化学兴趣小组在研究燃烧时进行了如下探究。
(1)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加热b处、c处的正中间,一-段时间后,b处火柴头燃烧,而a处火柴头和c处火柴梗均不燃烧。能验证“可燃物燃烧温度需要达到着火点”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 (填序号)。
Aa处火柴头不燃烧,b处火柴头燃烧
Ba处火柴头不燃烧,c处火柴梗不燃烧
Cb处火柴头燃烧,c 处火柴梗不燃烧
(2)该小组同学发现铁丝燃烧没有火焰,蜡烛燃烧却有明亮的火焰。
①点燃蜡烛,将金属导管一端伸入内焰,导出其中的物质,在另一端管口点燃,也有火焰产生(如图所示)。由此可知: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是由________________(填“固态”或“液态”或“气态”)物质燃烧形成的。
②查阅下表的资料可知:物质燃烧能否产生火焰与其________________(填“熔点”或“沸点”)和燃烧时温度有关。由此推测:钠在燃烧时,________________ (填 “有”或“没有”)火焰产生,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物质 | 熔点/°C | 沸点/°C | 燃烧时温度/°C |
石蜡 | 50~70 | 300~ 550 | 约600 |
铁 | 1535 | 2750 | 约1800 |
钠 | 97.8 | 883 | 约14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