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如图中的①②是氧元素、钙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A、B、C、D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氧元素的原子序数为______,钙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
(2)B粒子属于______填“原子”“阴离子“阳离子”;若D为原子,______。
(3)A、B、C、D中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是______填序号。
(4)磷在氧气中燃烧的表达式______。
(5)排在氧元素后一位的元素是______填元素符号。
【答案】8 40.08 原子 8 BC 4P+5O22P2O5 F
【解析】
(1)根据元素周期表中一格的信息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8,即氧元素的原子序数为8;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则钙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40.08;
(2)B粒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8=2+8+X,;
(3)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同种元素的粒子是质子数相同,BC的质子数相同,属于同种元素;
(4)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P+5O22P2O5;
(5)排在氧元素后一位的元素是氟,符号为:F。
【题目】化学课上,同学们将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硫酸混合,没有观察到明显的现象,他对此提出了如下问题并进行了相应探究。
问题一:二者之间是否发生了反应?他们设计了如下方案证明二者之间确实发生了反应。
(1)下列组合能够证明二者确实发生了反应的有______。(填序号)
编号 | 试剂A | 试剂B |
① | 足量稀硫酸 | MgCl2溶液 |
② | 足量稀硫酸 | 铁粉 |
③ | 少量稀硫酸 | MgCl2溶液 |
④ | 少量稀硫酸 | 铁粉 |
(2)小兰认为,若选用______,不管加入顺序如何,只需控制加入稀硫酸的量也能证明二者发生了反应
(3)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问题二: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有哪些?
(猜想假设)猜想一:只有Na2SO4:猜想二:Na2SO4和______;猜想三:Na2SO4和H2SO4
(查阅资料)①Na2SO4溶液显中性,②Na2SO4+BaCl2=Ba2SO4↓+2NaCl
(实验操作)分别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编号 | 实验过程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① | 加入酚酞试液 | 不变红 | 猜想一成立 |
② | 加入少量BaCl2溶液 | 产生白色沉淀 | |
③ | 加入少量Na2CO3溶液 | ______ (填“有”或“无”)气泡产生 |
(实验反思)小娜认为,实验______(填实验编号)可省略。
小秋用精密仪器检测反应后溶液中离子的个数比,也得出了相同结论,则测得溶液中的Na+和SO42-个数比为______。
【题目】某兴趣小组活动中,同学们按图一装置对“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进行探究,探究过程中,大家对磷燃烧产生的大量白烟是否危害人体健康提出疑问。
(查阅资料)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燃烧产物五氧化二磷是白色固体,会刺激人体呼吸道,可与空气中水蒸气反应,生成有毒的偏磷酸(H3PO3)。
(交流与讨论)白烟对人体健康有害,该实验装置必须改进。
(改进与实验)同学们按改进后的如图二装置进行实验,得到了以下实验现象:
①试管中的红磷不燃烧;②试管中的白磷燃烧;③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1)请你帮助他们将下表补充完整(根据图二填表):
现象 | 结论 |
_____(填序号) | 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与氧气接触 |
①② | 可燃物燃烧的条件:_____; |
(2)(反思与评价)改进后的图二装置与图一装置相比,其优点是_____;
(3)(拓展)根据以上事实,你认为白磷在实验室应如何保存?_____;
(4)已知五氧化二磷与水反应只生成偏磷酸(H3PO3),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5)马头墙又称风火墙、防火墙、封火墙(如图三所示),是赣派、徼派建筑的重要特色,在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流派中扮演重要特色。它的防火原理是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