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如图是金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示意图.从中可获取的信息是 )
A. 金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B. 一个金原子的中子数为197
C. 一个金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79
D. 金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97.0g
【答案】C
【解析】
A、由汉语名称可知其元素种类,可知其为金属元素,故A错误;
B、由上图无法知道具体为多少,但根据“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近似整数值)”,则中子数=197-79=118,故B错误;
C、根据“原子序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则一个金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79,故C正确;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97.0,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故D错误。
故选C。
![](http://thumb.zyjl.cn/images/loading.gif)
【题目】在氯酸钾分解的实验研究中,某同学进行了系列实验并记录如下,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实验 | 现象 |
①加热固体 M(如图所示) | 少量气泡溢出后,不再有气泡产生 |
②加热氯酸钾至其熔化 | 有少量气泡产生 |
③加热氯酸钾使其熔化后迅速加入固体 M | 有大量气泡产生 |
④加热氯酸钾与固体 M 的混合物(如图所示) | 未见固体熔化即产生大量气泡 |
A. 实验①②③说明 M 加快了气体产生的速率
B. 实验①②④说明加入 M 后,在较低温度下反应就可以发生
C. 实验②③说明固体 M 的加入增加了气体产生的量
D. 固体 M 是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
【题目】如图所示,在烧杯A中装有10mL浓氨水,烧杯B中装有20mL蒸馏水,并滴入了几滴酚酞溶液。用一个大烧杯将A、B两个小烧杯罩在一起。一段时间后,B烧杯中的溶液变为红色。关于酚酞变红,化学探究小组同学们提出了三种猜想:( 酚酞溶液是酚酞与水的混合物)
猜想一:从A烧杯中蒸发出水蒸气,部分水分子运动进入B烧杯,使酚酞变红;
猜想二:从A烧杯中挥发出氨气,部分氨分子运动进入B烧杯,使酚酞变红;
猜想三:从A烧杯中挥发出氨气,部分氨分子运动进入B烧杯与水结合形成氨水,使酚酞变红。
(1)同学们经过讨论后一致认为猜想一是不可能的,理由是_____。
(2)为了探究另外两种猜想是否正确,同学们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请填表: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将一张滤纸浸入酚酞溶液中,1min后取出,悬挂在通风处晾干,用剪刀将其剪成两片 | ||
将其中一片干燥滤纸放入收集满氨气的集气瓶中 | 滤纸不变色 | 氨气____(选填“能”或“不能”)使酚酞变红,猜想二___(选填“正确”或“错误”) |
在另一片滤纸上滴几滴蒸馏水,再放入收集满氨气的集气瓶中 | 滤纸变成____色 | 氨气溶解在水中形成氨水,氨水能使酚酞变红,猜想三___(选填“正确”或“错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