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下列现象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湿衣服晾干 B.食物腐烂 C.矿石粉碎 D.海水晒盐
A是非金属,E是金属,B、C、D是化合物,它们之间有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反应条件已略去):
(1)在①②③④中,属于置换反应的是____________(填序号)。
(2)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
(3)在实验室里,反应①选择下图中的___________ (选填甲、乙、丙)。
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在于
A.是否能构成物质 B.化学变化中是否能再分
C.质量和体积大小 D.是否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下列有关资源、环境等的一些说法,其中不正确的是( )
A.保护水资源要注意防止水体的污染和节约用水
B.大力发展氢能、风能、地热能等新能源有利于节约化石能源,又能保护环境
C.煤、石油、天然气是化石能源,具有可再生的特点
D.在金属制品表面涂油、刷漆是防止金属锈蚀的一个措施
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依据溶解度曲线可判断,甲的溶解度比乙大
B.10℃时,甲、乙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相同
C.20℃时,把30g甲放入50g水中形成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37.5%
D.将20℃时的甲、乙饱和溶液升温至30℃,甲、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均不变
根据如图所示装置回答有关问题:
(1)若用装置B排水收集氧气,气体从_____(填“a”或“b”)导管通入瓶内。进行装置C中的实验时瓶底留少量水的作用是______。红热的铁丝在空气中不易燃烧而能够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的微观原因是_______。
(2)对比装置D和C,可以得出关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_______。
(3)某同学连接A、E、F进行实验,A中所加药品不同,F中所加药品相同。
①若实验时E中蜡烛熄灭,F中溶液变浑浊。F中溶液变浑浊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②若实验时E中蜡烛燃烧更旺,F中溶液变浑浊,则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4)某同学为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如下操作:
①向一个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软质塑料瓶甲中加人约三分之一体积的水,立即紧瓶盖,振荡,产生的现象是________,说明二氧化碳的性质是__________。
②取3mL瓶甲中的液体倒入试管乙中,滴加紫色石蒸试液,振荡观察到溶液变__色,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发生化学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为了测定液化气中丙烷(C3H8)在氧气不足时的燃烧产物,将一定量的丙烷和氧气置于一个封闭的容器中引燃,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物质
丙烷
氧气
水
二氧化碳
X
反应前质量/g
4.4
12.8
0
反应后质量/g
7.2
a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表中a的值为5.6 B.X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X可能含有氢元素 D.X只含碳元素
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过程如图所示:
(1)配制50g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钠溶液,所需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分别为:氯化钠________g, 水_______g。
(2)溶解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
(3)对配制的溶液进行检测发现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其原因可能有____。(填序号)
A 称量时,药品与砝码放反了
B 量取水的体积时,仰视读数
C 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
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明亮的黄色火焰
B. 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
C. 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生成带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D. 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