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
(1)某物质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其分子中原子个数比为1:1,该物质发生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2)根据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下列四种物质的化学式书写不正确的是________.
A.氧化钠 NaO,B.氧化铝 AlO,C.硫酸钠 NaSO4,D.氯化铁 FeCl2
(3)钠、钾、钙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强至弱的顺序是________,根据此结论并结合三种金属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你认为影响三种金属活动性强弱的因素有________(填序号).
A.中子数 B.电子层数 C.第一层电子数 D.最外层电子数
(4)根据反应2NaHCO3Na2CO3+X+Y↑(X和Y均为氧化物)推测,X和Y的化学式分别为________.
解:
(1)根据某物质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其分子中原子个数比为1:1,推知该物质为2H2O2;依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写配注等,该物质发生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
故答案为:2H2O22H2O+O2↑;
(2)根据元素化合价,利用十字交叉法,写出化学式:
A.氧化钠表示为 Na2O,故A错误;
B.氧化铝表示为 Al2O3,故B错误;
C.硫酸钠表示为 Na2SO4,故C错误;
D.氯化铁表示为 FeCl3;故D错误; 故答案为:A,B,C,D;
(3)根据金属活动顺序表可知钠、钾、钙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强至弱的顺序是:钾、钙、钠;
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影响三种金属活动性强弱的因素有:B电子层数;D.最外层电子数;
故答案为:钾、钙、钠(或K、Ca、Na); BD;
(4)根据元素质量守恒定律,推知反应2NaHCO3Na2CO3+X+Y↑中 X和Y的化学式分别为:H2O、CO2;
故答案为:H2O、CO2.
分析:(1)根据某物质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其分子中原子个数比为1:1,推知该物质为2H2O2;依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写配注等,写出方程式即可;
(2)根据元素化合价,利用十字交叉法,写出化学式进行解答;
(3)根据金属活动顺序表,和3种金属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进行解答;
(4)根据元素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及本题.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化学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加了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跨度,强调了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
(1)根据某物质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其分子中原子个数比为1:1,推知该物质为2H2O2;依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写配注等,该物质发生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
故答案为:2H2O22H2O+O2↑;
(2)根据元素化合价,利用十字交叉法,写出化学式:
A.氧化钠表示为 Na2O,故A错误;
B.氧化铝表示为 Al2O3,故B错误;
C.硫酸钠表示为 Na2SO4,故C错误;
D.氯化铁表示为 FeCl3;故D错误; 故答案为:A,B,C,D;
(3)根据金属活动顺序表可知钠、钾、钙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强至弱的顺序是:钾、钙、钠;
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影响三种金属活动性强弱的因素有:B电子层数;D.最外层电子数;
故答案为:钾、钙、钠(或K、Ca、Na); BD;
(4)根据元素质量守恒定律,推知反应2NaHCO3Na2CO3+X+Y↑中 X和Y的化学式分别为:H2O、CO2;
故答案为:H2O、CO2.
分析:(1)根据某物质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其分子中原子个数比为1:1,推知该物质为2H2O2;依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写配注等,写出方程式即可;
(2)根据元素化合价,利用十字交叉法,写出化学式进行解答;
(3)根据金属活动顺序表,和3种金属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进行解答;
(4)根据元素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及本题.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化学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加了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跨度,强调了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现有A、B、C、D四种物质,其微观示意图见下表.
(1)1个B物质分子中有 原子.
(2)上述物质中属于单质的是 ,属于有机物的是 .[填写化学式]
(3)C物质中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
(4)将一定质量的A、B、C、D四种物质放在一密闭的容器内中,在电火花作用下,发生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
其中,a值为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A与D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 .
物质 | A | B | C | D | --氢原子 --碳原子 --氧原子 |
微观示意图 |
(2)上述物质中属于单质的是
(3)C物质中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4)将一定质量的A、B、C、D四种物质放在一密闭的容器内中,在电火花作用下,发生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
A | B | C | D | |
反应前质量/g | 25 | 1 | 10 | 74 |
反应后质量/g | 9 | 37 | a |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