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下图为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
(1)实验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2)氧气可用排水法收集的原因是________。
【答案】 2KMnO4 K2MnO4 + MnO2 + O2↑ 氧气不易溶于水
【解析】本题考查实验用高锰酸钾制氧气。
(1)图1为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反应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KMnO4 K2MnO4 + MnO2 + O2↑
(2)氧气可用排水法收集的原因是:氧气不易溶于水。
【题型】简答题
【结束】
23
【题目】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热水温度高于白磷着火点)。
(1)对比铜片上白磷燃烧和红磷不燃烧的现象,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_。
(2)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的现象是________。
(3)烧杯中热水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
【答案】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水中的白磷不燃烧,铜片上的白磷燃烧 加热、隔绝氧气
【解析】本题考查了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根据控制变量进行分析。
(1)对比铜片上白磷燃烧和红磷不燃烧的现象,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的现象是水中的白磷不燃烧,铜片上的白磷燃烧;
(3)烧杯中热水所起的作用是加热、隔绝氧气。
【题目】酸和碱能发生中和反应,它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图表示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时烧杯中溶液的pH随加入液体体积的变化曲线及相关的实验操作。请从中获取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烧杯中盛放的是______溶液。
(2)小明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稀硫酸,该中和反应的实质是______。然后,对反应过程中废液的溶质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硫酸混合后,溶质是什么?
(查阅资料)硫酸钠溶液呈中性
(猜想假设)猜想I硫酸钠和氢氧化钠;猜想Ⅱ硫酸钠和硫酸;猜想Ⅲ______。
(设计实验)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①取少量废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酚酞试液 | 溶液无明显变化 | 猜想______不成立 |
②另取少量废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氯化钡溶液 | ______ | 猜想Ⅱ成立 |
(反思与评价)小芳认为实验操作②得出的结论不成立,理由是______。可以改为向废液中加入少量______,溶液变为红色,证明猜想Ⅱ成立
【题目】(1)2018年5月9日,我国“高分五号”卫星发射成功。“高分五号”用钛镍形状记忆合金制作卫星天线。下图是镍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以及原子结构示意图。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X的数值是______。
(2)用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如图。刚开始预热,试管②中立即产生气泡,但石灰水不变浑浊,继续加热,观察到石灰水逐渐变浑浊,黑色粉末中出现红色物质。请你写出带点部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3)下面是“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实验操作示意图:
①操作A中托盘两边各放一张大小相同的纸片,其作用是______;
②操作C过滤时倒入液体的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主要是为了防止(填序号)______;
A.过滤速度慢 B.滤纸破损 C.杂质未经过滤就进入滤液
(4)2018年5月18日我国第一艘国产航母试海成功,航母的许多电子元件使用了黄铜。为测定某黄铜(假设合金中仅含铜、锌)中铜的质量分数,兴趣小组同学称取黄铜粉末于烧杯中,将稀硫酸分四次加入,充分反应,测得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第一次 | 第二次 | 第三次 | 第四次 | |
加入稀硫酸的质量(g) | 20 | 20 | 20 | 20 |
烧杯中剩余物的质量(g) | 39.92 | 59.84 | 79.80 | 99.80 |
①黄铜粉末完全反应生成氢气的总质量为______g。
②该黄铜中铜的质量分数为多少______?(写出计算过程)
【题目】火锅是我国独创的美食,历史悠久。火锅常用的一种燃料是固体酒精。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固体酒精”产生了好奇,在未名化学教研邓老师指导下对其成分进行探究。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查阅资料)
a.固体酒精是用酒精、氯化钙和氢氧化钠按一定的质量比混合制成。
b.硝酸钡、硝酸钠、氯化钙、氯化溶液均呈中性。
(提出问题)①酒精中是否含有碳元素?
②固体酒精中的氢氧化钠是否变质?
(实验探究)
①按上图所示进行实验,发现烧杯内壁有一层白膜,可得出酒精中含有①__________元素的结论。
②取少量固体酒精于烧杯中,加足量的水充分溶解后静置,发现烧杯底部有白色沉淀,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该沉淀是如何形成的:②_____________由此说明氢氧化钠已变质。
③为进一步确定氢氧化钠的变质程度,分组进行探究。
甲组同学取烧杯上层清液于两支试管中,按如图所示进行实验。
实验方案 | ||
实验现象 | 溶液变红 | 产生 |
实验结论 | 清液中有氢氧化钠 | 清液中有碳酸钠 |
乙组同学认为甲组实验不能证明清液中一定有氢氧化钠,理由是③_______________
他们另取烧杯中上层清夜,加足量氯化钡溶液,充分反应后,静置,取上层清液,滴加酚酞溶液,酚酞溶液变红。
(实验结论)小组同学经讨论,一致认为该固体酒精中的氢氧化钠部分变质。
(反思交流)乙组实验中加足量氯化钡溶液的目的是④___________
如果试验中发现氯化钡溶液不够,选用下列试剂代替也能达到实验目的⑤_______
A.Ca(OH)2溶液 B.Ba(NO3)溶液C.稀盐酸 D.CaCl2溶液
【题目】课后查阅资料后,小丽和小明利用如图1所示装置对氯酸钾制氧气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学习。
资料:
①氯酸钾的熔点约为356℃,二氧化锰的分解温度约为535℃。用酒精灯给物质加热,受热物质的温度一般约为400℃左右;
②不同配比是指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质量比;
③氯酸钾分解时,传感器得到氧气浓度随温度的变化示意图(图2)及不同配比时氧气浓度随温度的变化示意图(图3)如下:
(1)分析图2,氯酸钾熔点______(填“高于”、“等于”或“低于")其分解温度;
(2)分析图2,在氯酸钾分解前,传感器得到氧气浓度降低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
(3)分析图3,氯酸钾分解温度随物质配比变化的规律是____________,当物质配比为1:2时,氯酸钾分解温度约为____℃;
(4)为证实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小丽利用如图4装置进行如表所示的实验:
步骤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I | 检查气密性。 | 方法:____________ |
II | 分别在“Y”形管两侧支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和氯酸钾,塞紧橡皮塞 | 不填 |
III | 分别用酒精灯先后加热二氧化锰和氨酸钾,用带火星木条放在导管口。 | 加热左侧支管,可观察到____________,加热右侧支管,可观察到木条较长时间才能复燃。 |
IV | 冷却后,将“Y"形管左侧支管中部分二氧化锰混入右侧支管中,振荡“Y”形管,加热,用带火星木条放在导管口。 | 加热后可观察到现象是_____ |
请回答:
①步骤I中检查气密性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完善步骤III中的填空:加热左侧支管,可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步骤IV中,将二氧化锰混入右侧支管有余热的氯酸钾中的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__。加热后可观察到现象是____________。
④小丽认为根据步骤IV的实验现象就能说明二氧化锰是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但小明不同意她的观点,小明认为还需证明在此反应中二氧化锰的______和_______不变。后来在老师的指导下,小丽完善了实验方案,最终验证了自己的结论,则氯酸钾制取氧气的符号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