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某同学从定量角度研究双氧水制取氧气的过程,对原实验进行部分改进,增加了称量操作.具体做法是:取10%的双氧水和少量的二氧化锰放入气体发生装置,并对反应前后混合物的质量进行称量,记录如下表.若反应后,双氧水完全分解氧气全部逸出,则该同学得到如下结论,合理的有
①反应速率逐渐加快 ②最多得到氧气的质量为1.6g
③催化剂二氧化锰的质量为为0.3g ④反应得到水和氧气的质量比为9:8( )
反应过程 | 反应前 | 反应后 |
质量变化(不含容量质量) | 34.3g | 32.7g |
③催化剂二氧化锰的质量为为0.3g ④反应得到水和氧气的质量比为9:8( )
A、1个 | B、2个 | C、3个 | D、4个 |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
专题: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分析:根据制取氧气的知进行分析,反应物的浓度影响化学反应的速率,反应物的浓度越大,反应越剧烈,根据物质的质量差可以求得氧气的质量,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以确定生成的水和氧气的质量比,以及过氧化氢的质量,从而求得二氧化锰的质量.
解答:解:①随着反应的进行,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逐渐减小,故反应速率逐渐变小,故①的结论不合理;
②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物质的质量总和,生成氧气的质量为:34.3g-32.7g=1.6g,故②结论合理;
③设生成1.6g氧气需要过氧化氢的质量为x
2H2O2
2H2O+O2↑
68 32
x 1.6g
=
x=3.4g
所以过氧化氢溶液的质量为:3.4g÷10%=34g
二氧化锰的质量为:34.3g-34g=0.3g
故③结论合理;
④2H2O2
2H2O+O2↑
36 32
水和氧气的质量比为36:32=9:8,
故④结论合理;
故选C.
②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物质的质量总和,生成氧气的质量为:34.3g-32.7g=1.6g,故②结论合理;
③设生成1.6g氧气需要过氧化氢的质量为x
2H2O2
| ||
68 32
x 1.6g
68 |
32 |
x |
1.6g |
x=3.4g
所以过氧化氢溶液的质量为:3.4g÷10%=34g
二氧化锰的质量为:34.3g-34g=0.3g
故③结论合理;
④2H2O2
| ||
36 32
水和氧气的质量比为36:32=9:8,
故④结论合理;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以及根据化学方程式和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结合题干提供的信息进行.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某同学的实验记录有如下数据,其中不合理的是( )
A、用pH试纸测得某溶液的pH是8.78 |
B、用托盘天平称得5.4g NaCl |
C、用10mL量筒量取6ml的盐酸 |
D、测得某生理食盐水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0.9% |
下列关于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铁在干燥的空气中不易生锈 |
B、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FeCl3和H2 |
C、能用铁桶盛装农药波尔多液 |
D、用稀硫酸除铁锈,生成FeSO4和H2O |
医用酒精用于消毒,其中含有乙醇(其化学式为C2H5OH),下列关于乙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乙醇是由碳、氢、氧三种原子构成的 |
B、乙醇分子是由2个碳原子、5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
C、乙醇分子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
D、一个乙醇分子中有9个原子核 |
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选用的试剂或方法正确的是( )
选项 | 物质 | 所含杂质 | 所选用试剂或方法 |
A | NaOH溶液 | Na2CO3 溶液 | 稀盐酸 |
B | CaO | CaCO3 | 高温灼烧 |
C | Fe | Zn | 稀硫酸 |
D | 稀盐酸 | 稀硫酸 | 加适量Ba(NO3)2溶液,再过滤 |
A、A | B、B | C、C | D、D |
下列各组中的两种溶液互相混合后,能反应且反应后溶液的总质量不变的是( )
A、氯化钠溶液与稀硫酸溶液 |
B、氢氧化钠溶液与硝酸钡溶液 |
C、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 |
D、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差异很大的原因是构成物质的原子结构不同 |
B、人们常常在铁的表面刷一层铝粉防锈,原因是铝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
C、盐酸可用于除铁锈,原因是盐酸可与金属氧化物反应 |
D、把Ca(OH)2和NH4Cl一起使用既可改良土壤酸性又可以补充氮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