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化学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下图所示装置,用以探究碱的有关性质.
(1)打开K1关闭K2,从长颈漏斗加入足量稀盐酸,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一段时间后,关闭K1,打开K2和K3,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该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
(3)小组同学预想的部分现象没有出现,可能与装置的气密性不好有关,检查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________.
【答案】CaCO3+2HCl=CaCl2+CO2↑+H2O Na2CO3+Ca(OH)2=CaCO3↓+2NaOH B中有气泡冒出,液体沿右侧导气管流入C中,C中溶液变浑浊 关闭K1和K3,打开K2,从长颈漏斗倒入水,水不能顺利流入,在长颈漏斗中形成液柱,并保持,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解析】
(1)打开K1关闭K2,从长颈漏斗加入足量稀盐酸,A中发生反应是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2)打开K1关闭K2,从长颈漏斗加入足量稀盐酸,在B中发生的反应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一段时间后,氢氧化钠反应完毕,关闭K1,则AB装置内气压增大,将B中溶液压入C,碳酸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发生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可观察到B中有气泡冒出,液体沿右侧导气管流入C中,C中溶液变浑浊;
(3)检查该装置气密性可用注水法,关闭排气导管,从漏斗注入水,若液面不下降,则装置气密性灵活,具体的方法是:关闭K1和K3,打开K2,从长颈漏斗倒入水,水不能顺利流入,在长颈漏斗中形成液柱,并保持,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http://thumb.zyjl.cn/images/loading.gif)
【题目】假期,王霞,小群两位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家中与妈妈做面包,发现妈妈揉面粉时在面粉中加入一种白色粉末,做出的面包疏松多孔,口感很好.她们很感兴趣,想探究这种“神奇粉末”的成分.
(提出问题)这种“神奇粉末”的成分是什么?
(查阅资料)
(1)通过对市场上相关产品进行调查,两位兴趣小组的同学发现了如下图所示的三种商品,
商品 | 食用纯碱 | 食用小苏打 | 快速发酵粉 |
成分 | 碳酸钠 | 碳酸氢钠 | 碳酸氢钠,有机酸 |
(2)碳酸钠受热不分解,碳酸氢钠加热后能发生分解反应,有气体生成.化学老师告诉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家里做面包所用的白色粉末就是以上三种商品中的一种.
(提出猜想)猜想:该粉末是碳酸钠;猜想
:该粉末是碳酸氢钠;
猜想:该粉末是碳酸氢钠和有机酸.
(实验与现象)实验过程与现象如下图:
(问题与讨论)
(1)由步骤①的现象说明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
(2)步骤②加入的某酸可以是:________(写化学式),气体B是________.由此小群认为白色粉末是纯碱,而王霞同学认为小群同学根据步骤①②的实验现象,不能得出白色粉末是纯碱,你若认为王霞说法有道理,请用化学方程式解释不能得出结论的原因________.
(3)由以上实验现象推断,猜想________是正确的.
(实验与反思)
兴趣小组的同学为进一步验证她们的猜想是正确的结论,继续查找资料,得到下表.
温度 溶解度 盐 | 10C | 20C | 30C | 40C |
Na2CO3 | 12.5g | 21.5g | 39.7g | 49.0g |
NaHCO3 | 8.1g | 9.6g | 11.1g | 12.7g |
根据上表数据,该白色固体的检验方法是________.
(拓展与应用)
(1)在查找资料过程中,小群同学还发现纯碱不是碱,是由于其水溶液显碱性而得名.现要验证纯碱溶液是否显碱性,请写出用pH试纸来测其pH值的操作过程:________.
(2)Na2CO3固体中混有少量NaHCO/span>3,可采用________(填序号)的方法除去.
A 加盐酸 B 通入CO2 C 加热
(3)保存快速发酵粉应注意________.
【题目】某学校实验开放日,化学兴趣小组进行了以下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一:
I.探究酸和碱能否发生反应
方案1:甲同学向盛有少量NaOH溶液的试管中滴几滴无色酚酞试液,振荡,继续加入稀硫酸,观察到(__________)现象时才能得出酸和碱能发生反应的结论。
方案2:乙同学取少量NaOH溶液,测得溶液pH为10,向该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稀硫酸后,测得溶液pH为9,乙同学发现溶液pH减小了,得出结论:酸和碱能发生反应。
交流讨论:大家同意甲同学的结论,对乙同学的实验过程提出质疑,溶液pH减小的原因还可能是稀硫酸中的水稀释了NaOH溶液:大家认为,乙同学向NaOH溶液中加入稀硫酸后,测得溶液的pH必须(__________)才能证明酸和碱能发生反应。
Ⅱ.探究酸和碱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丙同学对探究中甲同学实验后的无色溶液展开探究。
(提出问题)试管中无色溶液的溶质除了酚酞还有什么?
(进行猜想)(l)Na2SO4;(2)Na2SO4和H2SO4;(3)Na2SO4和NaOH
同学们对猜想(3)提出了疑问,原因是____
(设计实验)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
方案1 | 向试管中加入少量锌粒,然后加入甲同学实验后的无色溶液 | 锌粒逐渐减少,有产生气泡 |
方案2 | 向试管中加入少量甲同学实验后的无色溶液,然后慢慢滴加NaOH溶液,并不断振荡试管 | 开始无明显现象,过一会发现 |
实验探究二:如图1
确定未知溶液A是稀盐酸还是稀硫酸。
实验如下:
(提出问题)A是哪一种酸?老师要求甲、乙同学从反应后的溶液B分别展开探究。
(猜想假设)甲同学:A是稀盐酸:乙同学:是稀硫酸
(实验探究)如图2
(评价交流)
下列对于甲、乙两同学的实验分析正确的是(__________)
A.甲同学的实验方案和结论正确:实验3所得溶液中可能含有H+、NO3-、C1-、Na+
B.甲同学的实验方案和结论正确:实验3所得溶液中一定含有H+、NO3-、C1-、Na+
C.乙同学的实验方案和结论正确:实验3所得溶液中可能含有H+、NO3-、C1-、Na+
D.乙同学的实验方案和结论正确:实验3所得溶液中一定含有H+、NO3-、C1-、Na+
(归纳总结)
对比甲、乙两位同学的实验,我们能够总结出。除去溶液中干扰离子的一般方法是:选择试剂将干扰离子变成________除去。
【题目】实验小组的四位同学在探究碱的性质时发现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等可溶性碱都能使酚酞试液变红.他们想进一步探究:不溶性的氢氧化镁是否也能使酚酞试液变红.为此,他们将适量的氢氧化镁加入到盛有热水的烧杯中搅拌,然后向浑浊的液体中滴加酚酞试液,发现酚酞试液变红,可是过一会儿红色又消失了.四位同学依据所学的化学知识,分别对上述酚酞试液变红、红色又消失的原因作了如下猜想:
小明:可能是个偶然现象.
小东:可能是浑浊液体中的固体氢氧化镁使酚酞试液变红,氢氧化镁沉降后溶液就变无色了.
小花:可能是酚酞试液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使红色消失;也可能是氢氧化镁溶液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的缘故.
小红:可能是在热水中氢氧化镁的溶解度大,溶液中OH-离子较多,使酚酞试液变红;过一会儿温度降低,氢氧化镁的溶解度减小,溶液中OH-离子变少,酚酞试液又变无色.
(1)对小明猜想“是个偶然现象”,四位同学都认为可以用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排除偶然现象.他们的方法是:________.
(2)小花认为小东的猜想不正确,她从碱使酚酞试液变色的原因上给予了否定,小花的理由是___.
(3)四位同学讨论后认为要验证小花的猜想,还需做如下实验,你知道其实验的目的吗?
实验步骤 | 设计目的 |
将氢氧化镁加入到热水中搅拌,滴入酚酞试液,并在上方滴一些植物油. | ①_____ |
(4)对小红的猜想,实验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多种实验方案进行证明.请你写出其中一种.
实验方法 | 可能观察到的现象 | 相应结果或结论 |
①________ | ②______ | ③________ |
【题目】古“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
请从A和B两题中任选1个作答。
A | B |
瓷器出粘土,石英等矿物烧而成,矿物主要成分有二氧化硅(SiO2),硅酸铝[Al2(SiO3)3]等, (1)其中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 (2)硅酸铝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式为_____ | (1)新鲜茶叶中的儿茶素(C15H14O6)具有抗肿瘤、氧化和保护心脑器官等作用。宏观上儿茶素由_____组成。 (2)海上丝编之路把宝石有带入中国。蓝宝石、红宝石的主要成分是Al2O3.铝元素的化合价是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