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下面四种金属中,有一种金属能与其余三种金属的盐溶液反应,则该金属是( )
A. Ag
B. Cu
C. Al
D. Zn
下列化学知识运用错误的是( )
A.施加熟石灰可以改良酸性土壤
B.用氯化钠溶液清洗餐具上的油污
C.用活性炭可除去冰箱中的异味
D.被雨淋湿的自行车应立即擦干以防生锈
下列物质露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因为发生化学变化而质量增加的是( )
A.浓硫酸 B.浓盐酸 C.氢氧化钠 D.石灰石
某化学兴趣小组用以下装置探究炼铁的原理.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盛装药品前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加热前要先通CO,加热后B中出现浑浊
C.已知方框中连接的是C和D,导管口连接的顺序是a-b-d-e
D.这种方法“炼”出的铁与工业上炼出的生铁组成上最大的区别是不含碳
将M、N两种金属片分别放入硫酸铜溶液中,M表面析出铜,N没有明显现象.据此判断,三种金属的金属活动性顺序是
A.N>Cu> M B.M>Cu>N C.Cu>M>N D.M>N>Cu
用“海水晒盐”的方法得到的粗盐中,往往含有可溶性杂质(主要是MgCl2、 CaCl2、Na2SO4)和不溶性杂质(泥沙等),需进行分离和提纯后才能用于工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粗盐提纯的部分流程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N的溶质只有NaCl
B.操作a、b依次为过滤、蒸发
C.沉淀E只含有Mg(OH)2、CaCO3、BaSO4 三种物质
D.加入试剂①②③依次为NaOH、Na2CO3、 BaC12溶液
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 t2℃时甲的溶解度比乙的大
B. 将甲、乙的饱和溶液从t2℃降到t1℃,析出甲的质量大
C. 升高温度可将甲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D. t1℃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各100g,其溶质的质量一定相等
中和反应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某学生课外兴趣小组对中和反应进行研究。
(实验一)对于没有明显实验现象的中和反应,如稀盐酸与稀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要证明它们之间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可通过如下实验来进行。将稀盐酸逐滴匀速加入一定量的稀氢氧化钠溶液中,用数字化仪器对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温度进行实时测定,得到的曲线如图1、图2所示。
图1、图2均能证明中和反应发生了,图1能证明中和反应的判断依据是_____。
(实验二)取少量难溶的氢氧化镁置于试管中加水振荡,得到浑浊液,再加入稀盐酸,若观察到浑浊液变澄清现象,就可说明反应已经发生。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实验反思)在敞口久置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盐酸后,意外发现有气泡产生,同学们认为产生意外现象是因为_____而变质,变质后的物质和盐酸反应生成了_____气体。
(实验三)用白色无水硫酸铜粉末证明酸与碱之间能发生中和反应。
(1)在试管①和②中加入等质量的无水硫酸铜粉末,并在试管②里加入一些固体氢氧化钠和无水醋酸与无水硫酸铜粉末混合,一段时间后试管②中无水硫酸铜粉末先变蓝,说明有水生成,从而证明中和反应发生了。
(2)小艺认为上述对照试验不能证明酸与碱发生了中和反应,小艺的理由是_____。你认为应怎样改进试验?_____。
(实验四)利用图2所示的原理来证明酸与碱可以发生中和反应。
(1)在盛有10mL浓硫酸的烧杯中倒入5mL氢氧化钠溶液,溶液温度迅速上升,由此证明硫酸与氢氧化钠发生了中和反应。小涵认为该实验不能证明硫酸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小涵的理由是_____。
(2)该实验可能造成的危害是_____。
根据化学用语相关知识填空:
(1)用化学用语表示:甲烷________,3 个硝酸根离子________;
(2)H2O中数字“2”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