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化学与能源开发、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无论是风力发电还是火力发电,都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B.PM2.5含有的铅、镉、铬、钒、砷等对人体有害的元素均是金属元素
C.硫的氧化物和氮的氧化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
D.“无磷洗涤剂”的推广使用,不能有效减少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
【答案】C
【解析】
A.风力发电为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火力发电为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故A错误;
B.砷为非金属元素,铅、镉、铬、钒等对人体有害的元素均是金属元素,故B错误;
C.N、S的氧化物可使雨水的酸性增强,可形成酸雨,则硫的氧化物和氮的氧化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故C正确;
D.P元素可造成藻类植物大量生长,则“无磷洗涤剂”的推广使用,可有效减少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故D错误;
故选:C
【题目】同学们对“影响金属与盐酸反应剧烈程度的因素”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金属与盐酸反应剧烈程度受哪些因素影响?
(做出猜想)Ⅰ.与盐酸的浓度有关 Ⅱ.与温度有关 Ⅲ.与金属的种类有关
(进行实验)
实验编号 | 金属 | 盐酸的质量分数% | 温度℃ | 金属丝消失的时间s |
① | 铝丝 | 5 | 20 | 450 |
② | 铝丝 | 8 | 20 | t |
③ | 铝丝 | 10 | 20 | 240 |
④ | 铝丝 | 10 | 30 | 65 |
⑤ | 铁片 | 10 | 30 | 125 |
(解释与结论)
(1)铝与盐酸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______。
(2)由实验①③可知,猜想1__________。(填“成立”或“不成立”)
(3)为了比较盐酸与金属反应的剧烈程度,除了用金属丝消失的时间作为观测指标外,还可以选择________。
(4)能表明金属与盐酸反应的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的实验编号为________。
(反思与评价)
(5)在实验②中,铝丝消失的时间(用t表示)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
(6)有同学认为通过实验④⑤并不能证明“猜想与假设Ⅲ”成立,理由是________。
【题目】下列除杂质的方法错误的是( )。
序号 | 括号里是要除去的杂质 | 除杂质的方法 |
A | 铜粉(木炭粉) | 在氧气中充分灼烧混合物 |
B | 二氧化锰(氯化钾) | 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
C | 氯化钠固体(碳酸钠) | 加入稍过量的盐酸、蒸发 |
D | 一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 | 通过足量氢氧化钠和浓硫酸 |
A.AB.BC.CD.D
【题目】梧州市某中学的化学学习小组在做镁条与稀盐酸的实验时,分别往3支试管中各滴入3mL1%的稀盐酸,再分别加入一定长度已去除氧化膜的镁条,实验报告记录如下:
试管 | 甲 | 乙 | 丙 |
镁条长度 | 1cm | 2cm | 3cm |
实验现象 | 产生大量气泡,试管发热,镁条溶解,无沉淀生成 | 产生大量气泡,试管发热,镁条溶解,出现少量白色浑浊 | 产生大量气泡,试管发热,镁条溶解,出现较多灰白色沉淀 |
实验结论:
(1)镁条与稀盐酸反应是一个_____(填“放”或“吸”)热反应,反应方程式为_____.
(2)实验观察到试管中出现灰白色物质的异常现象,且这种白色沉淀的多少与_____有关.
(提出问题)
这种灰白色物质是什么?请你随学习小组的同学们一起进行深入探究。
(查阅资料)
(1)镁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氢气。
(2)氢氧化镁微溶于水,其水溶液呈碱性。
(猜想与讨论)
(1)小吴认为灰白色物质是未反应完的镁碎屑,大家对此提出质疑,理由是_____。
(2)小周认为灰白色物质是因饱和而析出的氯化镁晶体。并取少量灰白色固体于一支试管中,加入5mL蒸馏水;另取另一支试管加入等量氯化镁晶体,同样也加入5mL蒸馏水,充分振荡后静置,发现氯化镁晶体完全溶解而灰白色固体沉淀未见明显减少,从而否定了小周的猜想。小周上述的验证方法称为_____法.
(3)小施认为灰白色物质是氢氧化镁。对于在盐酸的体系中怎么会有碱的存在,小施的解释是,由于镁条的用量较多,当盐酸耗尽后,镁条继续与水反应的原因。镁条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可当大家取一些灰白色物质放入水中,然后滴入酚酞溶液时,并未观察到溶液颜色变红的现象,从而否定了小施的猜想。
(4)大家尝试着往灰白色固体中加入硝酸,发现固体能溶解,再往所得溶液中加入AgNO3溶液,发现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固体中含有_____离子。另取少量灰白色固体加热,发现固体分解所得气体冷凝后会产生大量水滴,说明固体中含有氧元素和_____元素。通过上述探讨,大家依然不清楚灰白色物质是什么,于是向老师请教,老师笑而不语,建议他们上网查找答案。通过网络查找,同学们获得了满意的答案。
(反思与交流)
经过上述的探究,大家一致认为,在化学实验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异常现象,此时我们不应简单放过,而要大胆猜想,严谨验证,并多从网络中寻求问题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