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冰箱除味剂是利用活性炭制成的。某化学兴趣小组用冰箱除味剂进行了相关探究。
探究一:除味剂的还原性
(1)除味剂与氧化铜粉末反应。实验前,小组同学将除味剂研磨成粉末的目的是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稳定的高温是本实验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实验装置也会影响加热的效率。小组同学
将下图的乙装置替代甲装置,将试管直立起来,并在酒精灯上加上网罩。实验时,将反应
混合物夯实于试管底部,调节酒精灯使外焰完全包围试管的下部。其目的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们在检验了乙装置的气密性后,往试管中加入已干燥的药品并开始加热,当看到澄
清的石灰水刚出现浑浊时,________(填“能”或“不能”)确定氧化铜和炭粉已经开始
反应,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待反应结束,先将导管从石灰水中取出,然后关闭止水夹,熄灭酒精灯,自然冷却。
若不关闭止水夹,可能出现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二:除味剂的吸附效果
小组同学认为除味剂的质量会影响吸附效果,设计了如下的实验,相关数据如下表。
实验编号 | 10%红墨水溶液 | 同一规格除味剂 | 溶液褪色的时间 |
① | 10mL | 5g | 10min |
② | 10mL | 10g | 5min |
⑹还有哪些因素可能会影响吸附效果?请说出你的猜想,并设计实验验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一
增大了反应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
有利于集中加热,获得持续高温
不能 炭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
空气会进入反应的试管中,使生成的依然灼热的铜重新被氧化(回答合理即可)。
探究二
⑸相同条件下,除味剂的质量越大,吸附效果越好
⑹颗粒大小会影响吸附效果;用两个小烧杯各取10mL10%的红墨水,然后分别加入5g除味剂粉末和5g除味剂颗粒,充分搅拌,观察并记录溶液褪色的时间(影响吸附效果因素可能还有:温度、压强、振荡、搅拌等,回答合理即可)。
解析试题分析:探究一:活性炭属不定型碳,具有碳的化学性质,将它研磨成粉末可以增大了反应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酒精灯上加上网罩可集中火焰,提高温度;碳能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所以澄清的石灰水刚出现浑浊时,可能是碳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产生的;不关闭止水夹空气会进入反应的试管中,使生成的依然灼热的铜重新被氧化。
探究二:由表格数据可知,相同条件下,除味剂的质量越大,吸附效果越好;颗粒大小会影响吸附效果;用两个小烧杯各取10mL10%的红墨水,然后分别加入5g除味剂粉末和5g除味剂颗粒,充分搅拌,观察并记录溶液褪色的时间。
考点:实验探究
炎热的六月,同学们在帮老师整理实验室时,发现一瓶久置石灰水试剂瓶的瓶壁和瓶塞周围有一些白色粉末。为弄清楚白色粉末的成分及其成因,他们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白色粉末的成分是什么?
【进行猜想】
猜想一:CaCO3
猜想二:CaCO3和Ca(OH)2
猜想三:Ca(OH)2(因为气温较高,溶质 或溶剂蒸发,使石灰水中的溶质析出)
【设计实验】
(1)甲同学取白色粉末装入试管中,加入少量的水,振荡,发现有白色固体不溶解,于是他认为猜想一正确。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结论不严密,理由是: 。
(2)为了得出较严密的结论,他们进行了如下实验。请完成下列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 可能观察到的现象 | 结论 |
取(1)试管中的上层清液,向其中滴加酚酞试液 | | 猜想一正确 |
取(1)试管中的残留固体,向其中加入 | 有气泡生成 |
(1)假设猜想二正确,利用上面表格中的步骤进行实验,出现的现象是
。
(2)通过上述实验探究,同学们向实验室提出保存和使用此类溶液的下列建议中,合理的是 。
A.密封保存 B.禁止使用这种试剂 C.敞口放置 D. 使用前,临时配制
(3)用化学方法除去瓶壁上的白色固体(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帮助整理化学实验室时,发现一瓶久未盖上瓶塞的氢氧化钠溶液。该小组同学对该瓶氢氧化钠溶液产生浓厚的兴趣,决定研究并证明该瓶溶液是否变质。
[提出猜想] 猜想一:该瓶氢氧化钠溶液未变质。
猜想二:该瓶氢氧化钠溶液完全变质。
猜想三:该瓶氢氧化钠溶液 。
[初步证明] 该小组的同学认为猜想一是 的(填“正确”或“错误”),
其原因是: 。
[设计方案] 同学们设计以下实验方案来证明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通过查阅资料可知氢氧化钠溶液变质是生成碳酸钠。
实 验 操 作 | 实 验 现 象 | 实 验 结 论 |
取少量该瓶的氢氧化钠溶液于试管中,加入适量a: | b: | 该氢氧化钠溶液已经变质 |
[拓展思维] 1.氢氧化钠固体暴露在空气中容易吸收水分而 ,因而氢氧化钠固体与生石灰混合后可用作某些气体的 。
2.以上所述可以得出,氢氧化钠的保存方法是: 。
(11分)不少同学都被蚊虫叮咬过,感觉又痛又痒。同学们从化学课上知道:蚊虫叮咬时能在人的皮肤内释放出蚁酸刺激皮肤,课外兴趣小组同学决定对蚁酸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蚁酸的成分是什么?它有什么性质?
【查阅资料】蚁酸是一种有机酸,化学名称叫做甲酸,化学式为HCOOH;蚁酸在一定条件下会分解生成两种氧化物。
【实验探究一】探究蚁酸的酸性。
(1)向盛有蚁酸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观察到溶液颜色变成 色,说明蚁酸溶液显酸性;
(2)将锌粒放入盛有蚁酸溶液的试管中,有气泡产生,该气体是 (填名称)。
【实验探究二】探究蚁酸分解的两种产物。
(1)小芳同学根据蚁酸中含有 元素,推测出生成物中含有水;
(2)另一种生成物是气体,小敏提出两种猜想:
猜想①:该气体是CO2 猜想②:该气体是
他们将蚁酸分解产生的气体通过如下装置(铁架台已略去),观察现象。
Ⅰ.实验时装置A中无明显变化,则猜想① (填“成立”或“不成立”);
Ⅱ.装置B中的现象是 ,装置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讨论交流】从环保角度看,该装置的缺陷是 。
【拓展延伸】
(1)当你被蚊虫叮咬后,在叮咬处涂抹一些物质可减轻痛痒。下列物质中,你不会选择的物质是 。
A.牙膏 | B.食醋 | C.肥皂水 | D.烧碱 E.苏打水 |
验证某混合气体含有CO和H2,并除去含有的少量CO2杂质。甲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1)A中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 ,B中浓硫酸的作用是吸收水分,观察到C中黑色氧化铜变 ,D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写出D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乙同学认为上述实验现象不能确定混合气体含有H2,他改进实验后证明了混合气体中含有H2。请写出乙同学的实验改进方法和现象 。从环境保护角度,该实验中最后导出的尾气处理方法是 。
(3)丙同学对A装置反应后的溶液成分进行验证,请根据实验现象填写下列空白处:
实验操作过程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Ⅰ.取待测液少量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适量 溶液 | 产生白色沉淀 | 溶液中含Na2CO3 |
Ⅱ.将上述反应后的混合物静置后,再向上层清液中加入 溶液。 | 溶液呈红色 | 溶液中含NaOH |
若将Ⅱ中加入的溶液换成 (写化学式),也可得出Ⅱ中相同的结论。
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现有4瓶没有标签的无色溶液,已知它们分别是稀盐酸、NaOH溶液、溶液、Na2CO3溶液中的一种。请你将它们区分出来,并完成下面的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与解释 |
Ⅰ. 分别取四种待测液于4支试管中并编号,再分别向其中滴加无色的________溶液(如下图),振荡 | ①②③中的溶液均由无色变为红色 ④中无现象 | ①②③中溶液显________(填“酸”或“碱”)性 ④中的原试剂瓶中的溶液是________ |
Ⅱ. 向上述所得①②③的溶液中分别加入已区分出的④溶液 | 三支试管中的溶液均由红色变为无色,①中还伴有的现象是________;②③中无其他现象 | ①中原试剂瓶中的溶液是Na2CO3溶液 步骤Ⅱ后①中的溶质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除指示剂外) |
Ⅲ. 向步骤Ⅱ后所得②③的溶液中,分别滴加过量的①中原试剂瓶中的溶液 | ②中先有无色气泡,出现白色沉淀,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 ②中原试剂瓶中的溶液是溶液 |
③中的现象可能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 ③中原试剂瓶中的溶液是NaOH溶液 |
现有Cu和CuO的固体混合物20g,为了分析混合物中Cu和CuO的含量,小
冰同学利用稀硫酸和锌粒制取氢气,设计了下图所示的装置,进行有关的实验探究。
得到如下数据:(假定每步均完全反应或吸收)
装置 | B | C |
反应前质量 | 85.3g | 284.2g |
反应后质量 | 82.1g | 287.8g |
根据实验设计及有关数据进行分析与计算:
(1)生成水的质量是 g。
(2)混合物中CuO的质量分数是为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3)该实验还可测定组成水的各元素之间的质量关系,请用表中实验数据列式表示出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用化简);若玻璃管中的氧化铜没有完全反应,则求得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会__________(选填“偏大”、“偏小” 或“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