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题目内容
在化学反应甲+2乙→丙+丁中,7 g甲和10 g乙恰好完全反应,生成8 g丁,同时生成丙的质量是
[ ]
A.9 g
B.19 g
C.4
.
5 g
D.8 g
试题答案
相关练习册答案
答案:A
练习册系列答案
中考升学指导系列答案
超越中考系列答案
中考全程复习训练系列答案
京版教材配套资源英语新视野系列答案
自主学语文系列答案
每日10分钟口算心算速算天天练系列答案
每时每刻快乐优加系列答案
孟建平培优一号系列答案
孟建平毕业总复习系列答案
密解1对1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23、甲同学在某食品包装袋内,发现有一个装有白色颗粒状固体A的小纸袋,上面写着“生石灰干燥剂,请勿食用”.甲同学随手将小纸袋拿出来放在空气中,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纸袋内的白色颗粒粘在一起成为块状固体B.请你与甲同学一起对块状固体B进行探究.
(1)猜想一:块状固体B中除氧化钙外还可能有:
氢氧化钙
、
碳酸钙
.
写出白色颗粒状固体A在空气中转化为块状固体B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CaO+H
2
O=Ca(OH)
2
;
Ca(OH)
2
+CO
2
=CaCO
3
↓+H
2
O
.
(2)猜想二:块状固体B溶于水可能有
放热
现象(填“放热”或“吸热”).请设计实验方案验证你的这一猜想(写出两种不同的方案):
①
①取适量块状固体B放入烧杯中,加入少量水,用手触摸烧杯外壁.
;
②
取适量块状固体B放入烧杯中,加入少量水,立即用温度计测定溶液温度的变化
.
(3)取适量块状固体B加入盛有一定量水的试管中,振荡、静置、过滤,得到少量白色固体C.就白色固体C的成分,甲同学与乙同学进行讨论,一起猜想.
甲同学认为,白色固体C可能是:氢氧化钙;
乙同学认为,白色固体C可能是:碳酸钙;
你认为,白色固体C还可能是:
Ca(OH)
2
和CaCO
3
的混合物
.
请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猜想(填写下表)
方 案
现 象 和 结 论
25、现代元素周期表的雏形.下表为元素周期表的部分示意图,请利用下表回答相关问题.
(1)一个水分子共有
3
个原子核、
10
个质子.一个Mg
2+
核外共有
10
个电子;Cl
-
的最外层电子数和
Ne或Ar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2)我发现如下规律:
①在化学反应中,第Ⅰ纵行的元素比较容易
失
电子;第Ⅵ纵行的元素比较容易
得
电子,(除H外)都通常达到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可见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决定于原子的
最外层电子
数.
②从原子结构方面看:同一横行的元素具有相同的
电子层
数;同一纵行的元素具有相同的
最外层电子
数.此外还有:
同一纵行从上到下电子层数逐渐增加相似的化学性质
;
(3)图甲是两种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信息,图乙是氟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请完成下列问题:
①图甲方框的横线上填的是
Ca
,图乙方框横线上的数字是
7
;
②图甲所示两种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CaF
2
.
请用微粒的知识,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体温计中的金属汞,由许许多多的汞
原子
原子
构成;氯化钠是由
钠离子
钠离子
和
氯离子
氯离子
构成的;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是
二氧化碳分子
二氧化碳分子
.
(2)湿衣服在温度较高的地方更容易晾干,是因为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
.
(3)氟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如甲,可判断方框横线上填的数字是
7
7
.
镓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如乙,可判断镓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31
31
,原子核外有
4
4
个电子层,最外层有
3
3
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
失
失
(填“得”或“失”)电子,形成镓离子(填符号)
Gn
3+
Gn
3+
.
在化学反应甲+2乙→丙+丁中,7 g甲和10 g乙恰好完全反应,生成8 g丁,同时生成丙的质量是
A.
9 g
B.
19 g
C.
4.5 g
D.
8 g
关 闭
试题分类
高中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理
初中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理
小学
数学
英语
其他
阅读理解答案
已回答习题
未回答习题
题目汇总
试卷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