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2008?从化市一模)如图是实验室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装置图,试回答:![](http://thumb.zyjl.cn/pic6/res/czhx/web/STSource/20131017163020060110891/SYS201310171630200601108026_ST/images0.png)
(1)仪器②的名称是______,仪器③的名称是______.
(2)实验过程中能说明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发生反应的现象有______.
(3)实验过程中的尾气不能直接排入大气中的原因是______.
【答案】分析:(1)熟记常见仪器,即可得出答案;
(2)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产生铁和二氧化碳,氧化铁为红色固体,铁为黑色固体,实验中现象很明显;
(3)因为一氧化碳有毒,所以尾气不能直接排入大气,会污染空气.
解答:解::(1)由图可知:仪器②的名称是试管;仪器③是酒精灯;
(2)实验过程中仪器①中的现象是固体由红色逐渐变成黑色;仪器②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实验过程中的尾气不能直接排入大气,因为一氧化碳有毒,会污染空气;
故答案为:(1)试管;酒精灯;
(2)仪器①中固体由红色变黑色,仪器②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CO有毒会污染空气.
点评:本题考查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实验,是课本上实验,只要学生能熟练掌握课本知识,本题不难解决.
(2)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产生铁和二氧化碳,氧化铁为红色固体,铁为黑色固体,实验中现象很明显;
(3)因为一氧化碳有毒,所以尾气不能直接排入大气,会污染空气.
解答:解::(1)由图可知:仪器②的名称是试管;仪器③是酒精灯;
(2)实验过程中仪器①中的现象是固体由红色逐渐变成黑色;仪器②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实验过程中的尾气不能直接排入大气,因为一氧化碳有毒,会污染空气;
故答案为:(1)试管;酒精灯;
(2)仪器①中固体由红色变黑色,仪器②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CO有毒会污染空气.
点评:本题考查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实验,是课本上实验,只要学生能熟练掌握课本知识,本题不难解决.
![](http://thumb.zyjl.cn/images/loading.gif)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2008?从化市一模)实验室有两瓶失落标签的白色粉末,分别是碳酸钠和氢氧化钙.请你用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分别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进行鉴别,并完成实验报告.
方法 |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与结论 |
方法一: 物理方法 | ______ | ______ |
方法二: 化学方法 | ______ | ______ |
(2008?从化市一模)某课外活动小组研究CO2的性质,进行了下列的实验:
实验一:制取CO2气体:
(1)实验室制取和收集CO2应选用下列装置中的______ (填序号);
(2)活动小组经查阅资料,知道CaCO3
CaO+CO2↑,同学们研究得出实验室为什么不用A装置加热碳酸钙制取二氧化碳?其原因是______.
![](http://thumb.zyjl.cn/pic6/res/czhx/web/STSource/20131017163020060110891/SYS201310171630200601108027_ST/images1.png)
实验二:探究CO2气体的性质,活动小组进行了如下的实验:
同学们对上述实验现象提出猜想,产生该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①因为CO2气体溶于水(溶液中的溶剂),②因为CO2气体与水发生反应,③因为CO2气体与NaOH发生反应.
(3)你认为上述猜想正确的是______ (填序号);并请你设计一个实验,进一步证明你的猜想是正确的,并完成下列实验报告:
实验一:制取CO2气体:
(1)实验室制取和收集CO2应选用下列装置中的______ (填序号);
(2)活动小组经查阅资料,知道CaCO3
![](http://thumb.zyjl.cn/pic6/res/czhx/web/STSource/20131017163020060110891/SYS201310171630200601108027_ST/0.png)
![](http://thumb.zyjl.cn/pic6/res/czhx/web/STSource/20131017163020060110891/SYS201310171630200601108027_ST/images1.png)
实验二:探究CO2气体的性质,活动小组进行了如下的实验: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用一个质地较软的塑料瓶收集满CO2,然后向塑料瓶中加入约5mL的NaOH溶液,立即旋紧瓶盖,振荡. | 塑料瓶变瘪,并很快收缩成一团. |
(3)你认为上述猜想正确的是______ (填序号);并请你设计一个实验,进一步证明你的猜想是正确的,并完成下列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与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