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化学与文学有着不解之缘,很多成语和文学作品中都蕴含着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玉不琢不成器”发生的是_____变化。
(2)“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这是南宋诗人陆游《村居书喜》中的两句诗。对于前一句“花气袭人知骤暖”说明分子具有的性质是___。
(3)成语“釜底抽薪”中涉及到的灭火原理是:___。
【答案】物理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移走可燃物
【解析】
(1)玉雕琢的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了改变,没有生成新物质,所以发生的属于物理变化;
(2)春晴天暖,气温升高,花朵分泌的芳香油分子在空中运动的速度加快,分子的扩散加快,从而使人可以闻到浓浓的花香;
(3)釜底抽薪是移走可燃物而灭火。
【题目】鉴别下列各组物质的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
选项 | 被鉴别的物质 | 鉴别方法 |
A | 冰和干冰 | 室温(20℃)放置,过一段时间观察是否有液体残留 |
B | 水和过氧化氢 | 分别加入二氧化锰,看是否冒气泡 |
C | 木炭和四氧化三铁 | 在空气中加热,看质量是否减少 |
D | 二氧化锰和氧化铜 | 看颜色 |
A. A B. B C. C D. D
【题目】在一密闭容器里放入四种物质,使其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数据如下:
甲 | 乙 | 丙 | 丁 | |
反应前质量/g | 25 | 15 | 1 | 5 |
反应后质量/g | 11 | 未测 | 1 | 22 |
则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质量比为14:3
B. 未测值为3
C. 乙全部发生了反应
D. 丙一定是催化剂
【题目】化学要求我们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生活、生产和实验中的宏观现象。请根据示例完成下表。
生活、生产和实验中的宏观现象 | 微观解释 |
示例:闻到花园的花香 | 分子在不断运动 |
(1)用普通显微镜观察不到氧原子 | (1)_______ |
(2)夏天钢轨间的缝隙变小 | (2)_______ |
(3)氧化汞受热分解 | (3)_______ |
【题目】某同学在商店买到一种“果冻蜡烛”。他对“果冻蜡烛”进行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果冻蜡烛”是否含有碳、氢、氧元素?
(查阅资料)“果冻蜡烛”可完全燃烧,燃烧时无烟尘,燃烧过程和熄灭时无异味。
(1)(探究实验)(请完成下列实验报告)
步骤 | 现象 | 分析 |
①点燃“果冻蜡烛”,并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而冷的小烧杯; | 烧杯内壁有无色小液滴生成 | “果冻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有________; |
②迅速倒转小烧杯,向其中加入适量澄清石灰水,振荡。 | ________ | “果冻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有二氧化碳(CO2) |
(实验结论)该同学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二氧化碳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因此“果冻蜡烛”含有碳、氢、氧元素。
(2)(反思与评价)你认为该同学得出的实验结论是否正确?________(填“正确”或“不正确”)。理由:________